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和主阵地。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已成为影响干部职工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关键变量。*县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考验。
(一)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即时性,使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集散地和放大器。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输出;网络上各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与主流价值观争夺话语权。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干部职工的思想防线,特别是青年员工,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辨别能力和政治定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侵蚀。
(二)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 当前,*县局干部职工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5年,全局40岁以下青年员占比超过60%,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但也表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报纸、电视转向了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都深受网络影响,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讲你信”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他们思想活跃、诉求多样的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面临严峻挑战。
(三)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模式遭遇现实瓶颈。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依靠会议传达、文件学习、集中培训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网络时代,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工作节奏加快,干部职工集中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传统模式互动性不强、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据2025年上半年我局一项内部调研显示,超过70%的青年员工认为,希望通过更加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线上形式开展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这表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从“线下”向“线上”延伸,从“实体”向“指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