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助力全市旅游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突破性提升,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市政协党组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市政协分管领导带队,市政协委员工作委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市文旅局、县区政协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围绕市域旅游环境整治提升专题,于20XX年4月,先后到宝塔、黄龙、宜川、延川4个县区,采取现场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他9个县(市、区)采取收集资料、电话询访的方式进行了书面调研,调研组经过协商讨论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一、市域旅游环境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旅游产业规模、产品品质、设施水平、管理服务等得到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延安城区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带,以黄帝、黄河、黄土风情为主的文化旅游区,以农业采摘、休闲康养、旅居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区,以“中国红谷”丹霞地貌为主的地质遗迹旅游区的“一核五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走出了红色旅游带动全域发展的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旅游产业呈现快速恢复态势。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三年疫情期间,制定出台了《促进延安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千方百计帮助涉旅行业和从业人员克服困难,充分激发旅游市场活力。疫情之前,2019年全市旅游产业进入发展高峰期,接待游客7308.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20XX、20XX年连续三年来延游客和旅游收入持续下降。疫情过后,今年1至4月,来延游客和旅游收入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态势,尤其是“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27.1万人次,同比增长21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XX万元,同比增长401.72%,两项指标与2019年基本持平。经过多年的科学谋划和有力推进,延安旅游产业发展独具优势、潜力巨大,疫情之后已经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景区景点建设成效显著。立足将延安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红色之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先后投资1000多亿元,实施了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居民下山、延河治理等17项重大城市建设工程,为红色旅游发展“腾挪”空间,使延安旅游大环境实现了历史性巨变。编制实施了《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规划》《延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全市445处革命旧址进行有效保护,完成了西北局、枣园、杨家岭等“十大”革命旧址景区建设项目。实施了圣地河谷、南泥湾红色小镇、万达红色小镇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延安长征、长城、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丰富了红色旅游内涵,提升了延安旅游品质。延安革命纪念地、宜川壶口瀑布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全市拥有A级景区52处,其中5A级景区3处、4A级景区7处、3A级景区42处。打造了延安红色之旅、走进母亲河之旅、祭祖康养之旅等10条主要旅游线路,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4个,全域旅游体系不断完善。
(三)基础设施水平稳步提升。坚持“游客至上”理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沿黄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加密开通了西安-延安动车线路,南泥湾机场建成并与国内24个城市通航,交通环境有效改观,游客来去更加便捷。有序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建成旅游集散中心10个,旅游咨询服务点58个,游客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建成旅游厕所945座。积极实施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实现了全市4A级以上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自助式导游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