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2025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今天,工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召开这次全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刻研判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动员全区上下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态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正视挑战,深刻把握反诈斗争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近年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反诈战线上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整体工作值得肯定。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仍处于高位运行、多发频发阶段,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从犯罪演变的宏观态势看,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新变化。数据显示,虽然经过持续高压严打,2024年全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立案数量同比下降了5.3%,这说明我们的预防和打击工作有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涉案总金额却不降反升,同比增长了8.1%,单案平均损失创下新高。这一降一升之间,暴露出诈骗手段的“技术含量”和“精准度”正在显著提高,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仍然存在的短板和漏洞。

具体分析,当前诈骗犯罪主要呈现出“三化”新动向: 一是作案手法向智能化、精准化加速演进。 犯罪分子不再是过去那种“广撒网”式的盲目行骗,而是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AI换脸、语音合成等前沿技术,精心设计骗局、筛选目标人群。他们能够精准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使得骗局的迷惑性、欺骗性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技术赋能的犯罪模式,给我们的传统侦查和防范手段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二是洗钱渠道向虚拟化、隐蔽化深度拓展。 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等洗钱通道在被严厉管控后,犯罪团伙迅速转向更为隐蔽的新型渠道。通过虚拟货币交易、跑分平台、跨境电商礼品卡、线下黄金收购乃至直播打赏等方式进行洗钱,资金链路被无限拉长、层层“物理隔离”,呈现出“多点分散、快速流转”的特征。更有甚者,利用货拉拉、网约车等看似与金融无关的民生服务平台,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进行涉案资金和赃物的转移。这些新型手法,极大增加了资金查控和追赃挽损的难度。 三是犯罪链条向跨界化、产业化持续融合。 电信网络诈骗已不再是孤立的犯罪行为,而是形成了一条集“引流推广、技术开发、剧本编写、洗钱转移”于一体的黑色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犯罪团伙分工明确、协同作案,境内与境外勾连,线上与线下结合,其组织严密性、专业化程度堪比正规公司化运作。这种产业化趋势,要求我们的治理模式必须从“单兵突进”转向“全链条打击”。

在正视外部挑战的同时,更要刀刃向内,深刻反思我们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责任压力传导存在衰减。 “党政主导、公安主力、部门协同”的格局虽然初步建立,但在具体落实中,一些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公安主业、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每周研判、每月调度”的机制在部分镇(街道)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压力传导到基层末梢,责任闭环未能完全形成。 二是源头治理存在堵点。 金融、通信、互联网等重点行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仍有“温差”。对涉诈“两卡”的清理整治不够彻底,“睡眠卡”“行业卡”等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对涉诈网站、APP的监测、封堵和预警机制不够灵敏高效,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源头管控存在短板,导致我们疲于应付下游的打击和防范。 三是宣传覆盖存在盲区。 尽管反诈宣传铺天盖地,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大水漫灌”多、“精准滴灌”少的问题。宣传内容同质化严重,对老年人、在校学生、企业财会人员等高危易感人群的针对性不强。短视频、社区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形式运用不够,导致宣传效果“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四是打击效能有待提升。 虽然公安机关持续攻坚,但面对技术快速迭代的犯罪分子,我们的“专业+机制+大数据”智慧警务模式仍需深化。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和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导致在资金溯源、线索深挖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发力点。全区上下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上来,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力打好反诈攻坚的主动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