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XX镇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紧扣“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治理提效、民生改善”主线,以“红色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支部强、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振兴路径。上半年,全镇1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0万元,同比增长4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万元,同比增长11.3%;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7%,群众满意度测评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县第一。现将有关经验汇报如下:
一、铸魂赋能强根基,让支部“活”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XX镇党委坚持把“强支部”作为首要任务,从思想淬炼、组织优化、机制创新三方面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思想上“补钙”,变“被动学”为“主动悟”。 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存在的“理论学习枯燥”“政策理解模糊”等问题,镇党委创新推行“田间课堂+院坝会+云端学堂”立体学习模式。例如,在高岗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把党课搬到地头,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讲解产业扶持政策,老党员李大爷边听边记:“原来种果树也能享受农机补贴,这课上得实在!”同时,利用“XX先锋”微信小程序开设“每日微课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拆解为5分钟短视频,党员利用劳作间隙即可完成学习。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开展各类学习活动216场,党员参学率达98%,3名党员在全县“乡村振兴知识竞赛”中获奖。
组织上“强筋”,变“松散型”为“紧密网”。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难题,镇党委建立“1+1+N”联系机制——每个村党支部明确1名支委委员联系10名左右流动党员,定期通过视频连线、寄送“红色包裹”(内含党章、家乡发展简报、农技资料)等方式加强沟通。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陈*,通过视频参加支部会议时了解到村里正在发展高山云雾茶产业,主动联系外地茶商资源,促成村里与某茶企签订500亩茶叶收购协议。“以前总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才明白,党员不管走到哪,都得为家乡出份力。”陈强的感悟,道出了许多流动党员的心声。目前,全镇32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常态化管理,累计为家乡引进项目7个、资金230万元。
机制上“固本”,变“软约束”为“硬考核”。 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参加学习、服务群众、产业带动等12项指标量化赋分,积分与评优评先、惠民政策挂钩。例如,东溪村党员张大姐因常年照顾独居老人、参与河道清理,年度积分达128分,被评为“党员示范户”,不仅优先获得村集体大棚种植资格,还作为代表在镇级“乡村振兴表彰大会”上发言。“积分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把党员的责任‘晒’在阳光下,让大家知道‘干多干少不一样’。”镇组织委员刘芳介绍,今年以来,党员主动认领“微岗位”186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2件,群众都说“党员胸前的党徽更亮了”。
二、产业联建兴乡村,让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