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党课,主题是 “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学习教育常态长效”,这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们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现实需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作风建设,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迈上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推 动 纪律 规定在 企业落地生根、化风成俗,关键在于发扬 “钉钉子精神”,构建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下面,我结合企业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悟 “钉钉子精神”的政治内涵与实践要求,增强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抓好作风建设的根本遵循。 “钉钉子精神”彰显了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勇气。 纪律 规定本质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体现。总书记深刻指出, “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钉钉子嘛,再钉几下,久久为功,化风为俗”。这告诫我们,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发扬钉钉子精神,就是要勇于正视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续向作风顽疾开刀,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要求我们企业党组织必须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 “钉钉子精神”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钉钉子,必须目标明确、精准发力、一锤一锤敲实。抓作风建设同样如此,不能空喊口号、大而化之。我们要结合企业实际,聚焦具体问题,持续在 “三个深化”上下功夫:一要在理论学习上深化。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用好“狱中八条”等红色资源,用好身边案、最近案、典型案,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要在思想认识上深化。必须清醒认识到,“四风”问题依然严峻复杂,隐形变异、改头换面时有发生,稍有松懈就可能死灰复燃。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我们企业而言,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切实增强深化学习教育、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要在以上率下上深化。“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要时刻对标对表中央“作风戒尺”,做到“正面清单”大胆干、“负面清单”不能碰。要身体力行带头转作风树新风,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不仅要管好自身,还要管好家人亲属、管好身边人身边事、管好主管分管领域风气,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等方面带好头、尽好责,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钉钉子精神”蕴含着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钉钉子不可能一锤到位,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直至钉实钉牢。作风建设同样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总书记强调, “钉钉子嘛,再钉几下,久久为功,化风为俗”。我们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抓、一个时期一个时期地抓、一任干部接着一任干部地抓,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收兵、隐患不消除不撒手、土壤不根除不罢休。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要将作风建设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好的作风成为企业的一种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文化。
二、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以 “钉钉子精神”构建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的体制机制。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不能靠 “一阵风”,必须靠“长流水”。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科学完备、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一是在筑牢 “推动发展”这个根本上下功夫,钉实服务大局的导向之钉。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我们企业的中心工作。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必须以推动发展、推动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工作态度和质量的好坏、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否、工作程序的规范标准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作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标尺。要深入整治“脸难看、门难进、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衙门作风,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全面提升服务企业中心工作、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夯实 “制度完善创新”这个基础上下功夫,钉紧规范权力的制度之钉。 “制度是什么?制度就是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当前,宏观层面的制度不少,但缺乏微观、具体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实施细则。我们要在国家层面宏观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包括国际惯例),全面梳理现有制度,统筹推进“废立改”,制定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强的内部工作标准和程序规范,特别是要聚焦权力运行的关键点、风险点,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以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要注重制度创新,针对作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定新的制度措施,确保制度与时俱进、务实管用。 三是在强化 “制度落实执行”这个保证上下功夫,钉牢刚性约束的执行之钉。 “再好的制度、再细的标准、再严谨的工作规范,不抓好落实和执行,只能是一句空话,是走形式、摆架子。”制度建设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加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教育,牢固树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把落实工作制度放在管理好所属部门和单位工作的第一位。要把制度执行转化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为,全面提高企业干部队伍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坚决杜绝“稻草人”“纸老虎”现象,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四是在健全 “监督评价”这个促进机制上下功夫,钉稳多管齐下的监督之钉。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障。要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评价体系。要在全系统形成监督评价的大氛围,设立作风建设监督网络、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在不同层面聘请作风建设监督员、建立作风建设监督点。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专责监督职能。要积极探索开展 “万人评议企业”、“基层评议机关”等多种形式的作风建设评议评价活动,将民主监督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专项监督与全面评价相结合,作风建设监督评价与反腐倡廉相结合,形成强大监督合力。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和支持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让作风问题无处遁形。 五是在用好 “考核奖惩”这个有力手段上下功夫,钉准奖优罚劣的导向之钉。 作风建设要与企业内部岗位职责紧密结合。每名干部都要定岗定责,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制定量化的工作标准,以量化考核分值衡量工作绩效和作风表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将量化考核与监督评价结果紧密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要坚持 “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的鲜明导向,对考核与评价结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坚决提拔重用,并给予重奖;对考核评价居末位的单位、部门领导,实行诫勉谈话,连续两次居末位的要坚决调整;对在岗虽不出事但不干活、不称职的“躺平式”干部,要坚决撤换,不留情面。以严格的奖罚手段,树立干事创业、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清风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