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社区最广泛地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两新企业、学校师生、退休职工、热心居民和专业志愿者等纷纷加入到防控队伍中。据统计,在为期十天的攻坚行动中,累计有1336人次的社会力量进网入格,参与到防疫工作中。他们化身为社区的“宣传员”,挨家挨户讲解防蚊灭蚊知识;化身为“排查员”,细致检查房前屋后的积水隐患;更化身为“清理员”,不畏脏乱,动手清除卫生死角。这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推动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防控合力,为社区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红色防线”。这不仅是疫情防控的成功实践,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落实“百千万工程”、提升人居环境、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三、聚焦重点难点,实施精准化源头治理
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源头治理是关键。伊蚊的孳生地主要为小型积水容器,这些孳生地分布广泛、位置隐蔽,尤其是在老旧社区、城中村等区域,环境复杂,存在大量卫生黑点,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和防控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区域的治理往往面临“易反复、难根治”的痛点,常规的人工巡查模式存在视野局限、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彻底啃下这些“硬骨头”,XX社区在治理手段上大胆创新,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社区党委充分发挥驻点部门的技术优势,引入并利用了公安部门的航拍无人机技术。无人机以其高空视角和高机动性,能够对人工难以企及的楼顶天台、废弃工地、茂密绿化带等区域进行无死角侦察,快速、精准地定位积水点和卫生死角。通过航拍获取的高清影像,社区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掌握隐患点的具体位置和情况,为后续的清理整治行动提供了精确的“作战地图”。
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社区联合专业的市政环境公司,组建了一支中坚队伍,对排查出的重点区域展开了地毯式、拉网式的清理整治。行动聚焦于房前屋后、背街小巷、建筑排水沟、废弃容器、轮胎、花盆托盘以及水生植物盆栽等关键孳生地。为确保整治工作不留后患、形成闭环,社区还专门制定了网格卫生黑点整改台账,对每一个发现的隐患点进行编号登记、明确整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并附上整改前后的对比照片,做到发现一处、登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
此次攻坚行动的量化成果显著:累计完成入户排查1368户,科学处置和使用消杀药物195千克,专业消杀覆盖面积高达220万平方米,彻底清理各类卫生死角201处,清理积水容器、杂草杂物1357处,清运积存的各类垃圾与废旧杂物共计69.7吨。这些详实的数据,不仅是工作量的体现,更是源头治理取得决定性成效的有力证明。
四、深化宣传教育,筑牢全民参与思想根基
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主防范意识是抵御疾病传播最有效、最持久的屏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虽然能在短期内见效,但要实现长治久安,根本在于引导群众从“要我防”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防”的主动参与。
为此,XX社区在攻坚行动中,始终将健康宣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立体化宣传网络,力求宣传效果的最大化。
在线上,社区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优势。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微信群、小区楼宇LED显示屏等多个数字平台,以高频次、不间断的方式,及时转发和推送由疾控部门发布的最新防蚊灭蚊科普知识、工作动态以及风险提示。这种即时性的信息传递,确保了居民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权威、科学的防疫资讯,有效破除了谣言和误解的传播空间。
在线下,社区则采取了更为深入和直接的传统宣传方式。网格员和志愿者们深入居民区,向市民派发精心设计的《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倡议书,倡议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画,讲解了“两热”的传播途径、典型症状及家庭预防要点。同时,在社区公告栏、楼道口等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并向有需求的居民免费派发蚊香片等防蚊物资。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接地气的服务,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使防疫知识更加入脑入心。
通过线上线下的同频共振,XX社区成功营造了“人人知晓、家家行动”的浓厚社会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防控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许多居民在了解相关知识后,主动清理家中和周边的积水,自觉参与到社区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形成了党群同心、联防联治的良好局面。
五、总结与展望:迈向常态化长效化智慧化防控
XX社区此次“两热”疫情防控攻坚行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是高位统筹的组织领导力,确保了行动的统一高效;二是党建引领的社会动员力,凝聚了最广泛的防控合力;三是科技赋能的精准执行力,实现了对孳生源头的有效打击;四是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力,筑牢了全民防疫的思想基础。
然而,面对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仅依靠阶段性的集中攻坚行动尚不足以构建起长效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未来的防控工作,必须在总结现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乃至智慧化的新模式。
在这方面,部分先进地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在XX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将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病媒生物的监测与防控。有研究和实践表明,通过部署集成了智能传感器的蚊媒监测设备,可以对特定区域的蚊虫密度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数据采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后端平台,经过AI算法的分析,能够精准评估蚊媒密度风险等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构建起一个“监测—预警—干预”的全链条、闭环式智慧防控体系。XX市某社区通过在智能灯杆上集成蚊虫监测模块,并基于数据分析优化灭蚊灯的工作时段,最终使社区的蚊媒密度大幅下降了82%,其成效令人瞩目。
展望未来,XX社区乃至更广区域的蚊媒防控工作,应当积极探索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党建+网格”群众动员模式,与新兴的智慧化监测技术深度融合。一方面,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力量,巩固环境治理和源头清理的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引入和布局物联网监测网络,用精准的数据指导专业的消杀工作和资源投放,实现从“人海战术”向“精准打击”的转变。通过这种“人防+技防”的协同模式,有望将间歇性的高成本攻坚战,转变为常态化的低成本精准防御,从而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