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晚间时间召开专题党课,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县近年来发展实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根本遵循,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理念升级带动发展提质。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我能感受到大家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在深化、行动在自觉,但也有部分同志存在“学用脱节”的倾向——有的把新发展理念当“标语口号”,落实时还是老套路;有的觉得“县域太小,创新用不上”,习惯于“等靠要”;还有的对“高质量”理解片面,只盯着GDP增速,忽视了生态、民生等“隐性指标”。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理念转化上还有差距。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近期的调研和思考,和大家作一次深入交流。
一、新发展理念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从“为什么”到“必须用”的现实逻辑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新发展理念;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2025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的新形势,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我们XX县来说,这一点尤为切肤。
第一,新发展理念是我们“突围困境”的“导航仪”。 过去十年,我县依靠资源型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总量扩张,但“成长的烦恼”也日益显现: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企业占比仍达38%,单位GDP能耗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农业方面,虽然粮食产量稳定,但特色农产品品牌附加值低,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45%,低于全省平均8个百分点;民生领域,城乡收入比仍达2.3:1,农村养老服务覆盖率不足60%。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发展阶段的“惯性使然”,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路径依赖”。去年,我们痛定思痛,关停了3家产能落后的建材厂,引进了2家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当年工业税收反而增长了18%;在南部山区试点“生态茶园+乡村旅游”模式,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年增收超200万元。这组数据对比告诉我们:只有打破“路径依赖”,才能打开发展新空间。
第二,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抢占先机”的“先手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主导阶段,而我们仍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但“慢”不等于“晚”,关键是要找到“弯道超车”的突破口。比如,我们依托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正在谋划“大别山区域物流分拨中心”,目前已与3家快递龙头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与XX大学共建“智慧农业实验室”,研发的“茶叶生长智能监测系统”已在12个茶园推广,预计可降低人工成本30%、提升茶叶品质15%。这些实践证明:只要理念对了、方向准了,县域经济同样能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
第三,新发展理念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速度换挡”,而是“质量跃升”,核心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冬天,我县遭遇罕见冻雨灾害,东部山区3个乡镇因道路结冰断电断网,群众出行受阻、农产品滞销。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如果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应急体系没有跟上“高质量”要求,经济增长再快也守不住民生底线。今年,我们把“民生七有”纳入新发展理念考核体系,新建农村公路12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全覆盖;在城区增设10处“15分钟生活圈”便民服务点,覆盖养老、托幼、医疗等20项功能。这些改变,群众满意度调查从去年的82%提升到91%。这启示我们: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在人民,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才能获得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二、新发展理念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从“学原文”到“解真题”的落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