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保险领域民事检察协同监督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近期市检察院与 ** 金融监管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对我市打击保险欺诈和 “代理退保”黑灰产、规范线索报送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刚才, ** 秘书长传达了前两次协同监督会议的精神, ** 副会长详细解读了线索报送方案,几家公司的负责同志也分享了很好的经验做法,我都赞同。这次会议,既是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执法司法衔接协作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向长期盘踞在保险行业的各类黑灰产势力正式宣战的誓师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参加今天会议的,都是各家保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协同监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打击金融犯罪,是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保险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大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开展协同监督工作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开展协同监督,是落实国家战略、履行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高层互动频繁,多次召开工作交流会商会,强调要进一步凝聚维护金融安全的工作合力,完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对金融犯罪坚持 “零容忍”。 2025 年 3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规定》,为我们与司法机关的协作提供了清晰的制度遵循。最高检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将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完善执法司法协作机制,协同开展专项行动。这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释放了从严监管、依法严惩的强烈信号。我们今天推进的工作,正是将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转化为 ** 市本地的具体战术行动,是将政治要求转化为业务实践的关键一步。各机构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上级部门的决策部署上来,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
第二,应对严峻挑战,是维护行业秩序、保障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市保险行业面临的外部侵害形势日趋严峻,保险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职业化、团伙化、智能化、产业化的新特征。以 “代理退保”为代表的黑灰产,已经形成一条分工明确的黑色产业链。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以“全额退保、修复征信”等为诱饵,蛊惑、教唆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业务,并从中牟取高额手续费,收费比例高达保费的 20 %至 50 %。这些团伙不仅通过恶意投诉、伪造证据等手段向保险公司施压,甚至有的演变为敲诈勒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在一些案件中,黑产团伙通过非法获取客户信息,冒充保险公司人员诱骗客户退保,转投其合作的渠道,仅一个团伙就造成客户退保金额超过一亿元。同时,传统的保险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从过去简单的伪造事故,演变为利用医疗票据、虚假鉴定、虚假诉讼等方式进行骗保,手段更为隐蔽,危害性更大。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仅人身险领域的 “代理退保”黑产案件,涉案保费金额就高达 34 . 5 亿元。聚焦到我们 ** 市,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自去年以来,我市公安机关联合监管部门已立案侦办保险诈骗类案件 8 起,涉案金额超过 400 万元;检察机关近年来也办理了此类案件 17 件,为行业挽回经济损失 300 余万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行业资产的流失,是市场信誉的损耗,更是对诚信经营环境的巨大破坏。面对如此猖獗的犯罪活动,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必须丢掉幻想,正视危险,抱团作战。
第三,弥补工作短板,是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标本兼治的内在要求。 客观地讲,过去我们在打击保险欺诈和黑灰产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一种被动应付、零敲碎打的状态。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 “不想报”,部分机构心存顾虑,担心影响公司声誉、客户关系,甚至害怕遭到报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 二是 “不会报”,一些基层员工特别是理赔和销售人员,对黑灰产的特征、手法缺乏系统性认知,识别能力不足,面对可疑线索难以精准判断和有效取证。 三是 “不深报”,报送的线索质量不高,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度挖掘和串并分析,导致线索的成案率偏低。 四是 “不联报”,公司内部各条线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行业与司法机关之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未能形成有效的打击合力。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当前被动挨打的局面。此次建立民事检察协同监督机制,正是要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些痛点、堵点,变过去的“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变“事后扑火”为“事前防范”,从而构建一个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威慑有力的综合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