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xx样本”促进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报告
农文旅融合作为一种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了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根据《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xx-2025年)》统计,到2025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xx亿人次,经营收入将突破x.x万亿元。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形成背景:xx县农文旅深度融合瓶颈亟待破解
xx县以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先后获评“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等荣誉。
(一)基础优势
1.农业资源有特色
xx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无霜期xxx天,年均日照xxxx.x小时,年均降水量xxxx.x毫米,土质较好,自然环境适宜农业发展。近年来,xx县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如从20xx年开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擦亮“xx茶叶”金字招牌,已打破“水稻独大”的单一局面,形成绿茶、花卉、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2.文化资源有积淀
xx县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有xx纪念馆、xx天华调查纪念馆、xx文化园等xx多处红色教育基地,还拥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县域内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xx处(其中省级及以上有x处),县级以上非遗项目xx处、传承人xx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x个。
3.旅游市场有需求
作为“中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xx县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服务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xx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x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接待游客xxxx.x万人次,增长xx.x%,增幅在全省靠前(图x)。
(二)主要瓶颈
1.融合的顶层设计不够,难以持续化发展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布局导致产业发展同质化。乡镇之间区域协同不足,资源挖掘和产业发展趋向雷同。比如每年春天热门的油菜花节,县内有江背、xx等多个乡镇布局,必须结合各镇特色来进行整体规划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二是缺乏各镇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导致发展差异较大。有些乡镇对镇域内的空间、产业和资源缺乏全方位规划,对各村的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农业文明和地域特色缺乏统筹考虑。同一乡镇的各个村社区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深度融合的前瞻性、可持续性不足。
2.融合的资源整合不充分,难以激发活力
一是经营主体缺乏整合导致合力不足。当前,xx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中依然存在经营主体分散、运营规模小、市场运作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就导致发展动力不足、水平不高。如xx县路口镇有“小九寨沟”之称的xx森林公园,曾经红极一时,最终对本地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导致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热度难以维持。二是资金人才等资源缺乏整合导致后劲不足。一方面农文旅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村集体资产投入,没有形成吸纳社会资金、资金整合等机制,很难形成循环流动的资金链。另一方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这类人群需要掌握农业、文化、旅游等不同领域的规律和知识,熟悉生产经营、市场营销、乡村旅游等,但目前很多乡镇普遍缺乏。
3.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难以品牌化发展
一是融合的广度不够导致产业附加值低。目前,xx县许多景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模式上,最关键就在于没有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农文旅融合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未显现出来,特别一些比较热门的红色景点一度面临“游客多、消费少”的窘迫境地。二是融合的深度不够导致发展难以持续。有些乡镇产业融合层次较低,跨界融合能力不强,甚至简单地将“融合”理解为“资源叠加”,不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热度无法持续。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南楚古都”网红打卡点,它聚集了湘绣、核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最终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在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中的挑战?xx县助力擦亮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xx品牌”,涌现出了一批以xx镇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样板区。
二、主要做法:“xx样本”开创农文旅融合“抱团发展”新特色
xx镇紧扣“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康养福地、全面建成全国知名红旅小镇”定位,坚持“卖风景、强产业、引人才、富群众”,打造了以农文旅深度融合
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xx样本”。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域统筹”夯实“堡垒支撑”
xx镇位于xx县北部,距离市区有xx公里。镇域面积xx平方公里,由xx山村等x个村和xx铺社区x个社区组成,以生猪养殖为主,是全县唯一一个没有规上工业的乡镇。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偏远、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型乡镇,如何转变思路,突破发展困境呢?
1.思路破局,困境变新局
近年来,xx镇文旅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打卡不刷卡”“过境不过夜”依然是常态。怎样才能发动所有的村社区都参与到文旅产业发展,共享红利呢?要“齐头并进”那就只有联村抱团发展。于是,镇党委政府多次召集村社区干部反复研究,确定了“打造一个、做精一个,开发一个、成熟一个”的思路,一体推进全镇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2.规划引领,白纸变油画
镇党委通过开展扎实的摸底、调研,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编制了xx镇“一核两区三网”的农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一核”指的是将树湘广场、树湘故居、中心集镇所在的xx铺社区定位为文旅集散核心区。
山一体产业发展区,发展民宿等产业业态。将围绕在核心景区周边的其余x个村定位为东部五xx门产业支撑区,主要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项目,提供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等配套服务。
“三网”指的就是利用现在的景区路网,进行提质、拉通、拓宽等建设,形成自驾、骑行、徒步三个绿道路网。
3.项目推进,蓝图变样板
农文旅发展规划如何落地?先集中优势从“一核两区三网”中的“一核”也就是文旅集散核心区(xx铺社区)入手,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建好“忠诚之路”关键纽带。它包括一条x.x公里的空中游步道和一条x.x公里的观光车游览道,以游客接待中心为集散点,串联起陈树湘广场和陈树湘故居,接驳至xx河慢生活原乡旅游观光车道,连接影珠湖和沿途x个微主题场馆,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环线。二是建好“xx驿站”重要平台。它是由原来的xx文化站升级改造而来,作为一个综合性文旅服务站和旅游接待集散地,既能开展文化服务、红色宣讲,也能开展游客接待、产品展销等等,成为了游客广受欢迎的新晋网红打卡点。
(二)一个平台管到底:“握指成拳”
打破“要素孤岛”为了探索出最符合xx实际的模式,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党政领导、镇村干部从考察学习开始,先后来到xx湖、xx山谷、xx区xx江等地深入学习,“xx盟”文旅产业平台应时而生。
然而,要搭建这样一个多方参与的文旅产业平台,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启动资金从哪来?首次启动资金xxx万元,x个村社区按一定比例按股实缴,按股分配收益。其中,xxx村与xx铺社区(各xx%),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各xx%)。二是文旅产业平台的运营怎么办?x个村社区各自选派了x名最优秀、最有干劲的年轻干部,组成全职运营团队。同时,设置了营销策划部等x个部门。xx镇还选派了xx名机关干部兼职参与到xx盟的运营当中,邀请了x位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公司的运营及相关工作。此外,还专门设置了监事委员会,负责财务监督、保障运行。
20xx年x月,xx盟农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政府搭台、村集体抱团、公司运营、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打破了产业发展的“要素孤岛”。
1.聚散为整,“多主体”共下“一盘棋”
一是党员带好头、群众有劲头。xx镇在推进美丽屋场建设时,群众并不支持。镇党委书记主持召开屋场会,带头捐出了一个月工资,用实际行动来号召大家支持美丽屋场建设。群众都在他的带动下积极主动捐款捐物、筹资筹劳。二是典型做示范、大家跟着干。xx山火焙鱼的创始人王彬彬,原来在东莞工作。但是一直以来有着浓烈的乡土情结,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于是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养殖麦穗鱼,开创了稻田鱼新模式。随着xx人气的不断攀升,全民发展农文旅的“天窗”被打开,村民逐步由“质疑观望”转变为“主动参与”。
2.聚沙成塔,“资金捆绑”形成“撬动支点”
首先就是“整合资金”。xx镇用好了国家文旅类“专项债”资金,在此基础上,将农、林、水利、交通等各条线的项目资金“捆绑”在一起,比如“和美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项目资金,“美丽河湖建设”“山塘治理”等水利项目资金,以及交通等其他各条线的资金等,把有限的涉农建设
资金集中起来。其次就是“统筹分配”。从之前各个村社区“项目资金平均化”转变为集中精力“打造一个、做精一个,开发一个、成熟一个”,聚焦优势、聚焦核心、聚焦成效,有步骤地进行投入和建设,优化了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效率也大大提升。
3.变废为宝,“闲资产”化身“活资源”
十多年前,当时这个片区九十余户人家有将近一百栋猪舍,在生猪退养政策逐步实施后,遗留下的闲置猪舍还有三四十栋。xx镇坚持“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以原山、原水、原村落为基础,将这些闲置的猪舍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如由猪舍改造成的“思源堂”,现在是游客观赏途中歇息的咖啡屋。不仅保持了原来的猪舍风格和布局,还把石槽、手摇水井、猪舍栏杆等历史元素与浓浓的乡愁印刻在每一个角落。通过“xx盟”的资源整合,不仅让这一处处闲置资源焕然新生,而且也承担起了新的社会责任,成为基层治理的典型样板。
截至目前,xx盟农文旅产业发展平台,整合了全镇的所有旅游资源,打造了x条精品文旅路线,链接了全镇xx多家农特产品企业、餐饮门店、民宿企业和周边百余家农户,真正实现了“多主体”共下“一盘棋”。
(三)一个链条链到底:“产业融通”赢得“齐头并进”
xx镇以“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元融合”来破题,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三产融合,一个链条链接起“产业共同体”。
1.“延链”:因地制宜链接农文旅特色资源
xx镇因地制宜,紧紧抓住极具本地特色的三张旅游“名片”,逐步形成了以党建红培、研学教育、乡村休闲为核心的三大特色产业群。
第一张名片就是陈树湘故里旅游区。xx镇紧紧围绕树湘精神这一内核,依托xx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xx文化广场、xx故居、xx之路等场地大力发展“党建+红培”产业,拓展出党建培训、红色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种业态,更是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近几年,陈树湘故里旅游景区先后荣获“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多个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