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日益活跃,人才流动愈发频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等内容的文件材料,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人才资源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对人才流动的合理性与有序性起着关键作用,是人才合理配置的重要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在信息共享、管理效率等方面暴露出明显不足。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范围与对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范围广泛,涵盖了多类人员。首先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工作的聘用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组织吸纳了大量人才,其人事档案的管理至关重要。比如在一些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众多年轻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档案就属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范畴。其次是那些与原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人事(劳动)关系且未就业的人员,包括原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军队文职人员。当他们因辞职、辞退、解除(终止)聘用(劳动)合同、取消录(聘)用、被开除等原因离开原单位后,其人事档案便进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也是重要管理对象。每年毕业季,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其中未立即就业的毕业生档案需要妥善管理。他们可能在后续求职、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过程中用到档案,例如在公务员考试政审环节,档案中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都是重要参考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着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职责划分。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是负责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法定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接收、转递档案,确保档案在不同单位和地区之间的有序流转。比如当一名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档案需要转递到其就业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时,管理机构就要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办理转递手续。
它们还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工作。在流动人员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档案材料,如工作业绩报告、培训证书、奖惩记录等,管理机构需要及时收集这些材料,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进行鉴别,确保档案内容准确可靠,然后按照规定进行归档,方便后续查阅和使用。管理机构还要做好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对档案进行系统整理,同时提供安全、适宜的保管环境,防止档案损坏、丢失或被篡改。
(三)服务内容与方式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内容。在档案接收转递方面,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接收符合条件的档案,并根据流动人员的就业、升学等情况,及时准确地将档案转递到相应单位或机构。在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方面,积极与流动人员及其所在单位沟通,收集各类档案材料,对材料进行严格鉴别,剔除虚假、无效材料,将真实有效的材料及时归档。在档案整理保管方面,按照档案管理标准,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装订等整理工作,同时加强档案库房的管理,做好防火、防潮、防虫、防盗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用人单位在招聘、考核、晋升员工等过程中,需要查阅员工档案时,管理机构会按照规定程序提供服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为流动人员办理各类事务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