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集中学习研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理论武装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XX县发展实际、以改革破局开新的一次思想动员。刚才,几位同志结合分管领域作了交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借此机会,我想围绕“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题,和大家作一次深入探讨。
一、深刻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在回望来路中锚定改革航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品质,是党和人民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对于我们基层干部而言,理解这一精神的时代内涵,关键要从三个维度把握。
第一,历史主动精神是“因势而谋”的政治智慧。 回顾党的百年征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到新时代“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源于对历史方位的精准判断。就拿我们XX县来说,2018年机构改革时,面对“小散弱”部门职能重叠、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县委果断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成立“农业农村局”,同步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平台,当年就为群众办理涉农事项1.2万件,办事效率提升40%。这不是偶然的决策,而是我们敏锐捕捉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后,主动调整体制机制的结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不是“拍脑袋”的蛮干,而是“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清醒选择。
第二,历史主动精神是“应势而动”的改革魄力。 改革的本质是破局,破局的关键是直面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我们面临企业停工、农产品滞销的双重压力。当时,县商务局牵头搭建“线上助农平台”,组织党员干部当“主播”、跑物流,仅用3个月就帮农户销售滞销蔬菜800余吨、水果500余吨;同时,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人社部门创新“点对点”包车服务,输送返岗工人3200余人。这些举措看似是“应急之策”,实则是我们在危机中主动求变的生动实践。正如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时指出的:“XX县的改革有股子‘闯劲’,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看出干部的担当。”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历史主动精神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问题面前不绕道、挑战面前不退缩”的实际行动中。
第三,历史主动精神是“顺势而为”的系统思维。 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全局观念。近年来,我们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层治理体系改革,表面看是分领域突破,背后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系统谋划。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不仅推出“一窗通办”“跨域通办”等便民举措,更配套建立了“企业服务日”“营商环境监测点”等长效机制,去年全县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8%,就是改革系统集成的成果。这让我想到,改革就像“弹钢琴”,既要十个指头都动起来,又要突出主旋律;既要解决“点”上的问题,更要打通“面”上的堵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真正释放“1+1>2”的效应。
二、全面对标“新发展阶段”的实践要求,在直面问题中找准改革痛点
当前,XX县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看,全县GDP增长6.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这些成绩值得肯定;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不少短板:有的干部“求稳怕乱”,习惯按老经验办事,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愿改、不敢改”;有的领域改革“碎片化”,比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虽然试点取得了成效,但与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衔接不够;还有的政策落实“打折扣”,比如惠企资金拨付周期长,个别企业反映“文件发了、钱到了,但拿到手比项目落地还慢”。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历史主动精神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