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此次深化“政会银企”合作交流推进会,核心在于集四方之智、聚八方之力,进一步打通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实体经济的堵点卡点,为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当前,我们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作为“生力军”和“基本盘”,其韧性与活力直接关乎全局稳定与长远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这为我们深化四方合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证明,“政会银企”协同不仅是破解融资困境的良方,更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激发市场活力的制度性保障。此刻,我们必须以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这一机制推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
一、舟楫联运转活水
深化“政会银企”四方联动,是顺应发展大势、破解深层矛盾的关键抉择。必须深刻认识其蕴含的必然逻辑与核心价值,筑牢思想根基。
(一)立足国情县情,把握协同之“源”。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复苏面临多重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经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深刻转型。我县作为区域经济重要单元,正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顺畅转换。民营经济在此进程中,贡献了超七成的地区生产总值、超八成的税收收入、超九成的城镇劳动岗位以及超九十五成的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毋庸置疑地成为稳增长的核心依托、调结构的主要载体、扩就业的基本渠道、创税收的最大源泉。然而,宏观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与不确定性,使我县部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实体,持续遭遇需求收缩、成本高企、技术瓶颈等多重压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突出,表现为合格信贷主体识别难、银企信息有效交互难、金融服务可得性与适配性匹配难。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深刻揭示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本质。“政会银企”机制的核心要义,正是通过政府引导、商协会纽带、金融支撑、企业主体的有机协同,构建风险可担、成本可降、信息互通、互信共赢的新型金融服务生态,旨在系统性纾解信息不对称与增信缺失两大核心症结,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确保宝贵资金精准投向最具发展潜力、最契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实体领域。
(二)明晰角色定位,厘清协同之“道”。 四方联动绝非权宜之计的联谊活动,而是具有深厚制度内核的系统工程。其高效运转,依赖于各方职责的精准定位与协同效应的最大化释放。政府应担当“引导者”与“守护者”。核心在于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公平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要着力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强化财税奖补、风险补偿等政策的精准性与协同性;加快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市场监管、税收缴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维数据,构建统一权威、动态更新的企业信用信息图谱,为金融机构精准“画像”、科学授信奠定数据基石;同时,应探索建立常态化的政府性资源(如财政存款)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绩效联动机制,引导金融活水更多流向民营小微领域。商协会应成为“粘合剂”与“传感器”。充分发挥扎根企业、贴近一线的天然优势。一要深度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常态化开展行业性、区域化融资需求摸排,形成动态化、清单化需求数据库,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根本转变;二要高效传递政策信息,精准解读各级惠企政策与金融产品创新要点,缩短政策传导时滞,降低企业“认知成本”;三要积极推动行业自律与信用建设,倡导契约精神,协助开展信用评估初审,构建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氛围。金融机构应践行“供给者”与“伙伴”使命。深刻认识服务实体经济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关键在于破解“惧贷、慎贷、惜贷”思维,建立敢贷、愿贷的长效机制。要构建差异化、精细化的授信评价体系,提升对民营小微主体的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在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实质倾斜;深耕场景化产品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链、科技攻关、绿色转型、数字化改造等核心场景,提供全周期、陪伴式金融服务。企业应肩负“奋进者”与“诚信者”责任。内强素质是获取外部支持的根本前提。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加快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提升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坚守诚信底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依法合规经营,珍视自身信用记录,以优良商誉赢得金融信任。
(三)聚焦赋能升级,笃定协同之“效”。 深化四方联动,其成效最终要落脚到赋能县域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赋能主体活力迸发。通过系统性解决融资瓶颈、降低综合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改升级项目精准集聚,加速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赋能治理能力跃迁。四方协同的过程,本身即是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信息共享、政策互通、风险共防,提升对复杂经济形势的预判力、适应力与引导力,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