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这个专题会议,既是落实上级关于生态文旅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立足示范区当前发展实际、直面问题挑战的“诸葛亮会”。刚才,文旅局通报了上半年生态文旅安全工作情况,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林业局分别作了发言,既讲成绩也摆问题,讲得很实在、很具体。借此机会,我结合近期调研、督查掌握的情况,以及暑期旅游旺季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讲三点意见,概括起来就是“回望来路明方向、直面当下抓整改、展望未来谋新篇”。
一、以“归零心态”看清生态文旅发展的“成长坐标”
今年是示范区获批“省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第三年,也是我们应对疫情后旅游市场复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回顾上半年,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顶住了暑期极端天气、周边景区分流竞争等压力,1-7月接待游客量达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7.6%;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31.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更可喜的是,我们的生态底色越擦越亮,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9%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旅低碳发展试点”;文化挖掘更深了,“非遗进景区”“乡贤讲古”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竹编、木作等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月增收1500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干部群众“白加黑”“5+2”的辛苦付出,是各部门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更是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安全为基”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果。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成长中的烦恼”。比如,上周三市文旅局督查通报中指出,我县3A级景区“云栖谷”部分徒步道护栏锈蚀严重,2家农家乐厨房食品留样不规范;暑期暴雨期间,S203旅游专线发生小规模塌方,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出应急响应机制不够灵敏;还有游客反映,部分景区讲解服务同质化严重,“照本宣科”多、“互动体验”少,个别民宿存在“线上图片美、线下设施旧”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小毛病”,实则是影响游客体验、制约产业升级的“大隐患”。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观点:生态文旅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游客多了、收入涨了”,而是一个“成长—反思—提升”的螺旋上升过程。就像种庄稼,春种夏耘才能秋收冬藏。我们既要看到“亩产”增长的喜悦,更要算清“地力”消耗的账、算准“品种”优化的账。只有始终保持“归零心态”,把成绩当作新的起点,把问题当作改进的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二、以“问题导向”筑牢安全发展的“防护堤坝”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更是生态文旅的“底线工程”。从近期上级督查、群众投诉、舆情监测的情况看,当前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力攻坚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