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总结我县过去一段时间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成效与不足,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切实筑牢农村饮用水安全防线,让全县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县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村级饮用水管理负责人等。刚才,县生态环境局、 *镇、*街道分别作了汇报发言,讲 得 都很好,既总结了各自在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也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做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村饮用水安全作为保障民生福祉、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为宗旨,下大力气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一) 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推进有力有序。 县生态环境局迅速行动,成立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专班,构建起 “一把手”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干部包乡镇(街道)、基层分局落实到位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乡镇(街道)积极作为、主动担当,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例如,在 2024 年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整改工作中,各责任单位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顺利完成了 *镇、*街道等多处水源地的整改任务,从根本上消除了一批供水安全隐患。
(二)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水源地建设成效显著。 针对我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特点,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实行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设施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大的水源地,我们果断采取置换水源替代供水的措施。 2024 年,完成了 镇 村、 街道 社区等 4 处水源地的置换工作,让当地群众彻底告别了饮水安全隐患。对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的水源地,我们重点进行规范化改造和保护监管。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 *镇 2 处乡镇级、 8 处村级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改造,安装界标 102 块、宣传牌 11 块、道路警示牌 15 个,配备视频监控 22 套,实现了对这些饮用水水源地全天候 24 小时的实时监管,有效提升了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水平。
( 三 ) 周边环境持续改善,污染风险有效降低。 我们深知,水源地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饮用水的质量。为此,我们在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大力开展改造旱厕、清理垃圾等专项行动,从源头上防范水体污染风险。去年,全县共完成了 215 个旱厕的防渗改造,有效避免了粪便渗漏对水源地造成的污染;清理水源地周边垃圾 15 处,使水源地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水源地周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生产对水源地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县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污染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 四 ) 监管方式不断创新,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监管效能,我们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引入了轻量级二维采集软件,通过 “ GPS +网络模式”对水源井进行快速精准定位,让传统的“铁脚板”插上了“数字翅膀”。现在,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 APP 随时查看水源井的位置、状态等信息,实现了对水源地的动态监管,监管变得更加敏锐,问题发现也更加及时。此外,我们还对水源井站房进行了标准化建设,顶蓝、中白、底蓝的配色非常亮眼, “保护水源造福民生”八个亮红色大字醒目突出,不仅提升了水源井站房的辨识度,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警示作用。例如, 镇 村的集中供水站,在安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和进行标准化建设后,监管效率提高了 60 %以上,全年未发生一起饮水安全事故。
( 五 ) 水质监测持续加强,群众饮水更有保障。 我们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建立了常态化的水质监测机制,每个季度都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达标。同时,我们还在各水源地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巡查人员,负责日常的巡查和管理工作。 村的饮用水巡查员 师傅说: “每个季度都有专业人员来做水质检测,我每天巡查之余也会抽水上来看看情况,有变化就及时向上汇报。守护好这方水源地,就是守护好大家的健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监测和巡查制度,才让全县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了坚实保障。据统计,去年全县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了 98 %以上,群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正视问题,清醒认识当前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