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照“深化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问题1:政治理论学习存在“温差”,深度和广度不足。
具体表现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有时满足于已读、已学,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还有差距。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集中学习、文件传达为主,个人自学的主动性、系统性不够,导致对一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未能完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案例:在今年第二季度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学习中,我虽然参加了集中研讨,也阅读了相关文件,但在思考如何将其与我分管的农业农村工作相结合时,思路不够开阔,仅简单地将“新质生产力”等同于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未能深入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来推动我县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升级,反映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
问题2:“第一议题”制度执行存在“偏差”,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召开分管领域工作会议时,能够坚持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但有时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学习内容与会议议题结合不够紧密,学习之后就事论事讨论具体工作,未能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来指导分析问题、研究部署工作,导致“第一议题”的政治引领和思想导航作用打了折扣。
案例:在一次研究部署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会议上,我按要求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但在随后的议程中,讨论的焦点完全集中在项目进度、资金拨付等具体事务上,没有围绕“如何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来审视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等根本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使得政治学习与业务工作变成了“两张皮”。
问题3: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
具体表现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有时习惯于凭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做决策,对标先进地区、对表上级更高要求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有所减弱。对分管领域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和系统性谋划不足,攻坚克难的锐气和勇气有待加强,未能完全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
案例:在我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这一难题,我主要沿用了过去“加大宣传、增配垃圾桶、增加清运次数”的传统模式。对于一些先进地区正在探索的“积分兑换”、“市场化运作”、“智能化监管”等新模式,虽然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在我县基础薄弱、条件不成熟,没有下大力气去考察研究和试点推广,反映出思想上存在求稳怕乱、不敢闯不敢试的心态。
二、对照“加强党性修养要进一步到位”查摆问题
问题1:宗旨意识有所淡化,服务群众不够主动靠前。
具体表现为,随着工作头绪增多,坐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的时间多了,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直面群众的时间少了。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有时通过间接渠道了解多,直接倾听少,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虽然也进行了安排部署,但亲自跟踪督办、一抓到底的韧劲不足,导致一些问题解决不够及时、不够彻底。
案例:去年,*乡部分村民多次反映,村里的灌溉主渠道因年久失修,淤积严重,影响春耕生产。我当时批示分管的业务部门牵头处理,也听取了口头汇报。但由于没有亲自到现场查看,没有直接听取村民的意见,对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修复工作进度缓慢,错过了最佳施工期,最终影响了部分农田的灌溉,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深刻反映出我深入一线、现场办公的自觉性不够。
问题2:斗争精神有所弱化,面对矛盾不敢较真碰硬。
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老好人”思想,对于一些不属于自己直接责任范围但又与分管工作相关的矛盾和问题,有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协调推动力度不够。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对同志只讲团结不讲原则,对自己只谈现象不谈根源,缺乏“红脸出汗”的辣味,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作用发挥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