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电梯安全,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是衡量城市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更是我们这座国际化旅游城市文明形象的直观体现。每一部电梯的平稳运行,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共安全的信任。因此,我们必须以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各项安全工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电梯安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市电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总结 “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以来的工作成效与不足,并对收官之年的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动员全市各方力量,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最扎实的举措,坚决打赢电梯安全攻坚战,全力筑牢市民游客“上下平安”的坚固防线。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清醒认识电梯安全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自 2023 年 “电梯安全筑底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各区局以及在座各位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电梯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过去三年,全市未发生电梯安全责任事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平稳可控。这成绩来之不易,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果。
我们看到,三年来,我们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我们正式出台并于去年 5 月 1 日施行了《 *市电梯安全管理规定》从法规层面厘清了各方责任,为我们强化电梯全生命周期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武器。我们的隐患排查治理取得了新成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聚焦重点场所和问题电梯,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行为。我们的智慧监管能力得到了新提升。全市统一的智慧电梯物联网安全管控信息平台已初步建成为实现精准预警、快速处置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维保市场环境得到了新优化。我们公布了年度电梯维保单位登记名单,推动无纸化维保,并积极探索按需维保新模式,引导行业向“优质优价”良性发展。
但是,同志们,成绩只代表过去,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潜在的风险。就在今年 2 月 18 日, *省*市*区发生了一起电梯亡人事故,教训极其惨痛。事故调查报告的结论如利剑高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制动器铁芯内遗留金属异物,导致制动力严重不足;而深层次的间接原因,则暴露出一条触目惊心的失职链条:维保单位维护保养严重不到位,未按规范对关键部件进行清洁检查;检验检测机构在自行检测中严重失实,对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出具虚假合格报告;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悬空,日常管理形同虚设。最终,三家涉事公司被建议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多名负责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以案为鉴,反观我们自身,这些问题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市电梯安全工作正处于“三个叠加”的特殊时期,风险与压力前所未有。第一,电梯“高保有量、高增长率、高老龄化”的态势叠加。截至 2024 年,我市电梯保有量已突破 2 . 2 万台并且仍在快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大批早期投入使用的电梯正步入 “老龄化”阶段,性能衰退、故障增多是客观规律。今年,我们计划对全市 237 台住宅老旧电梯进行更新改造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存量巨大、增量迅猛、老龄化加剧,这 “三高”态势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监管和服务压力。第二,传统顽疾与新型风险的挑战叠加。一方面,“重使用、轻管理”“重维修、轻保养”的观念在一些单位根深蒂固。去年我们抽查 200 台电梯,就涉及 40 家维保单位,发现了不少问题说明维保走过场、虚假记录等顽瘴痼疾尚未根除。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也带来了新风险。我们正在推进的 “按需维保”改革,如果缺乏有效的物联网实时监测和强大的信用监管体系作为支撑,就可能被一些不法企业钻空子,演变成“不需不保”,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第三,监管能力与治理需求的矛盾叠加。我们的智慧监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了,但物联网监测终端的覆盖率依然不高。我市住宅电梯的物联网覆盖率目前仅为 30 %左右,与一些先进城市超过 50 %甚至更高的覆盖率相比,差距明显。覆盖率不足,大数据分析就成了 “无米之炊”,精准预警、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同时,我们的基层监管力量与日益增长的监管任务相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多部门协同共治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我们必须丢掉“零事故”下的麻痹思想,摒弃“过得去”的侥幸心理,以“归零”的心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直面问题,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