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行政执法“宽松软”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行政执法“宽松软”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全区行政执法“宽松软”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行政执法 “宽松软”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区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压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纠治行政执法中的顽瘴痼疾,推动我区行政执法工作全面实现从“宽松软”向“严实硬”的根本性转变。刚才,区司法局的同志解读了工作方案,通报了前期排查发现的问题,讲得很具体、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问题,深刻认识专项整治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行政执法作为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人民最直接、最具体的方式,其质量和效能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的生命力与权威性,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与执行力,更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办事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2023 年的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我区企业群众的总体满意率达到了 100 %,其中 “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 99 . 75 %。这些成绩值得肯定。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成绩的背后,短板和弱项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行政执法领域, “宽松软”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沉疴顽疾,已经成为制约我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影响营商环境优化、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障碍。根据区司法局在 8 月 1 日会议上的通报,以及我们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问题线索来看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 思想根基 “宽”而不实,导致日常监管“走过场”。 有的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政治站位不高,对执法的严肃性认识不足,错误地将严格执法与服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 “管得太严会影响企业发展”,奉行“无事不扰”就是“放任自流”。具体表现为,不按年度稽查计划和“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开展检查,搞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检查;现场执法“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满足于“看了、转了、问了”,对深层次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一些明显的违法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简单的口头警告代替正式的执法程序,使得监管形同虚设。这种“宽”的背后,是责任心的缺失,是担当精神的滑坡,更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漠视。

二是 执法尺度 “松”而失范,导致执法办案“没规矩”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执法尺度忽紧忽松,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法律就会变成可以随意揉捏的 “橡皮泥”。当前,“人情执法”“关系执法”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的执法人员在面对熟人、朋友或者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时,就“网开一面”,滥用行政裁量权,该重罚的轻罚,该没收的“下不为例”。有的执法程序不规范,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启动、调查、取证、告知,执法文书制作粗糙,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后续的行政复议败诉和行政诉讼败诉埋下了巨大隐患。更有甚者,以罚代管、一罚了之,不注重教育引导和帮助企业整改,把执法简单化为收费,严重背离了行政执法的初衷。这种“松”,破坏的是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损害的是 社会公平正义 ,侵蚀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三是 制度约束 “软”而乏力,导致监督管理“长牙难” 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监督问责,再好的法律法规也难以落地生根。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明显的 “软肋”。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在一些单位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执行不严格,法制审核有时流于形式,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环节;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不顺畅,存在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的现象,对涉嫌犯罪的案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客观上纵容了严重违法行为;对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的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的跟踪复查和闭环管理,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屡教不改”成为常态。这种“软”,根子在于问责机制没有真正“带电”,监督力量薄弱,导致制度成为“稻草人”,监督成为“空对空”,无法形成有效的倒逼压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