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生态环境局工作情况总结

2025年上半年,*市生态环境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环境监管执法、环境风险防控和环保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首善之地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和提标改造,上半年,完成对*家钢铁、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的超低排放改造评估,推动企业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企业的整治力度,组织开展VOCs专项执法检查,对*家涉VOCs企业进行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废气收集处理设施,提高治理效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对*家企业进行绩效评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激励企业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深化扬尘污染管控。强化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物料堆场等扬尘源监管,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百”要求。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整治行动*次,检查施工工地*个次,对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个工地进行责令整改。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增加机械化清扫频次,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市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以上。推进物料堆场规范化整治,对*家物料堆场进行排查整治,督促企业完善防风抑尘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上半年,淘汰老旧机动车*辆。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监管,对全市*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进行全覆盖检查,严厉打击尾气检测弄虚作假行为。加大对柴油货车的路检路查力度,累计开展柴油货车路检*次,检测车辆*辆,对超标排放车辆依法进行查处。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台,对*台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管控。完善大气污染应急预案,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联动,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预警预报机制。上半年,发布大气污染预警*次,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通过加强工业企业管控、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实施机动车限行等措施,有效减轻污染程度,保障空气质量。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深入实施邕江等七大河流“提质进位”行动,加强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投入资金*亿元,实施*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网完善等工作。加强对流域内工业企业、畜禽养殖场等污染源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累计检查企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起。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项目建设,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后将形成“两江并举、互为备用”的供水格局,大幅提升市区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依法依规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划尽划”,完成镇级以上水源保护区矢量校核。投入资金*万元,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隔离设施、标志牌建设及周边环境整治,上半年,巡查水源保护区*个(次),整治水源地环境问题*个,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三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对*个拟开发利用地块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地块安全利用。加强对涉重金属、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累计检查企业*家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对受污染地块进行治理修复,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治理效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上半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加强农膜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农膜回收体系,农膜回收率达到*%以上。

(二)聚焦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确定为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单元进行分区管控管理,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安全。二是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基本完成,进一步明确了自然保护地的边界范围和功能定位,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水平。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管,开展自然保护地遥感监测问题图斑、违法破坏森林资源图斑整改工作,上半年,完成整改问题图斑*个。三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座“半边山、一面墙”式矿山整改工作,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20座。制定实施《*市“十四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方案》,扎实推进历史遗留废弃无主矿山排查修复工作,上半年,完成*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达到*公顷。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个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后期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对湿地的监管,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上半年,完成湿地修复面积*公顷,新建湿地保护小区*个,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三)聚焦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一是完善监管执法机制。组织开展环境监管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次,培训人员*人次,邀请专家授课,学习环境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和执法技巧,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利用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环境监管执法的精准性和效率。建立环境监管执法大数据平台,整合环境监测、执法、信访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大合力。上半年,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次,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起。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等,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上半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企业*家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起。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执法。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确保监管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加大对环境信访案件的办理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上半年,受理环境信访案件*件,办结率达到*%。强化环境行政处罚。对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处罚,上半年,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份,罚款金额*万元。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措施,形成有力震慑。三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修订完善*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企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上半年,完成对*家重点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次,参与演练人员*人次,通过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各类应急物资*种,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使用。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

(四)聚焦环境风险防控,防范化解环境风险。 一是加强环境风险排查。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成立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生态环境、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16个部门力量,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5月21日,全市累计出动人员7968人次,累计排查点位2957个,按照“散乱污”企业问题、涉重金属矿山环境风险问题、尾矿库安全问题等8个领域问题清单进行排查。加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排查。对全市*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检查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督促企业落实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各项制度,消除环境风险隐患。上半年,共排查出危险废物环境问题*个,已完成整改*个。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修订环境应急预案。结合*市实际情况,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指导企业完善应急预案。督促指导企业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进行评审,确保企业应急预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上半年,指导*家企业完成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加强应急预案培训。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次,培训人员*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应急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加强环境风险预警监测。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利用在线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上半年,发布环境风险预警信息*条,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科学处置。上半年,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起,未造成环境污染和社会影响。加强环境风险沟通。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环境风险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回应公众关切,维护社会稳定。上半年,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环境风险信息*条,解答公众咨询*次。

(五)聚焦环保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保氛围。 一是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环保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科普知识等信息,提高环保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上半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条,阅读量累计达到*人次。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上半年,共举办线下宣传活动*次,参与人数达到*人次。制作环保公益广告、短视频、漫画等宣传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环保理念。上半年,制作环保宣传作品*件,其中部分作品在电视台、公交地铁等平台播放,受到广泛好评。二是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环保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组织环保志愿者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开展环保科普讲座、环保实践活动等,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上半年,开展环保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次,受益人数达到*人次。畅通环境信访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上半年,共受理环境信访举报案件*件,对*名举报人给予奖励。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生活方式。上半年,新增绿色家庭*户、绿色学校*所、绿色社区*个。三是营造良好环保氛围。与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及时宣传报道*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树立良好形象。上半年,在各级媒体发表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报道*篇。开展环保示范企业、环保示范园区等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和园区加强环境保护。上半年,评选出环保示范企业*家、环保示范园区*个。与环保社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半年,与*家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共同举办活动*次。

二、存在问题

(一)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仍存在轻度污染天气,部分区域和时段臭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扬尘污染管控难度较大,部分建筑施工工地、道路运输和物料堆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水污染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存在处理能力不足、管网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园区内企业存在违法排污现象。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升。

(三)生态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自然保护地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自然保护地存在违法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较多,修复资金投入不足,修复进度较慢。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协同性还不够强,生态系统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环境监管执法队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执法任务。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广泛,环境监管执法的精准性和效率有待提升。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针对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剩余问题,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明确责任科室、责任人员和整改时限,实行每周调度、每月通报,确保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整改。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不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确保整改成果经得起检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整改工作。对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工业污染源管控。加大对重点涉气企业的监管力度,增加检查频次,确保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督促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超标排放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强化扬尘污染治理。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物料堆场等扬尘污染源的监管。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如设置围挡、洒水降尘、物料覆盖、车辆冲洗等。对未按要求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施工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予以处罚。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配合相关部门,加快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进度,加强在用车排放检验监管,严厉打击排放不达标机动车上路行驶行为。加大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管力度,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检测,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台账,减少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

(三)提升环境监管执法能力。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学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执法程序和技术规范,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形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如偷排偷放、超标排放、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增加执法检查频次,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充分运用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提高环境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完善环境监管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合力。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纳入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提高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