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闲置厂房盘活利用调度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分析当前我区闲置厂房盘活利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推动全区闲置厂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闲置厂房盘活利用的重大意义
闲置厂房盘活利用绝非小事,它关乎区域发展全局,涉及多方利益,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实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我们破解发展瓶颈、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水平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盘活闲置厂房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 一是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当前,我区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有限,而大量闲置厂房占据着宝贵的土地资源。盘活这些厂房,能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为新项目、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有效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二是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闲置厂房可以通过改造升级,引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创业场所,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 盘活沉淀资产新价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闲置厂房长期闲置,不仅造成资产浪费,还会产生维护成本。通过盘活利用,让沉淀的资产重新发挥效益,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四是 促进产业结构新升级,推动产业优化转型。借助闲置厂房的盘活,我们可以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同时吸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入驻,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二)盘活闲置厂房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 一是 创造就业增收新岗位,拓宽群众致富渠道。闲置厂房盘活后,无论是发展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其他产业,都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二是 完善 公共服务 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部分闲置厂房可以改造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场馆、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三是 改善城乡环境新面貌,打造宜居生活空间。长期闲置的厂房往往破旧不堪,影响城乡环境美观。通过盘活利用,对厂房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提升,能改善城乡面貌,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四是 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共进。乡镇(街道)的闲置厂房盘活后,可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盘活闲置厂房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手段 。 一是 化解基层矛盾新焦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闲置厂房可能因产权不清、租赁纠纷等问题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通过规范的盘活利用工作,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和谐稳定。 二是 强化 基层组织 功能,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在闲置厂房盘活过程中,村(社区)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这项工作,能提升基层组织的协调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三是 构建共建共治新机制,凝聚基层治理合力。闲置厂房盘活需要政府、企业、村(社区)、群众等多方参与,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四是 提升区域管理新水平,促进治理精细化。在盘活利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这有助于提升区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盘活闲置厂房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 一是 打造优质发展新平台,吸引外来投资落户。盘活后的闲置厂房可以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外来投资者提供现成的生产经营场所,降低投资成本,吸引更多项目落户我区。 二是 提供便捷服务新体验,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在闲置厂房盘活过程中,政府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手续办理等服务,能让企业感受到我区优质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在我区发展的信心。 三是 营造公平竞争新环境,激发市场内在活力。通过规范闲置厂房的盘活利用,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获取资源、参与竞争等方面享有公平待遇,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 树立区域良好新形象,提升对外吸引力。高效盘活闲置厂房,展现我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树立区域良好形象,提升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正视问题挑战,精准把握闲置厂房盘活利用的现实状况
在看到闲置厂房盘活利用重大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在这项工作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只有准确把握这些现实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一)闲置规模较大,存量盘活压力凸显 。 一是 厂房闲置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从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数据来看,我区闲置厂房数量不少,而且分布在城乡各个区域,既有城区的老旧厂房,也有乡镇的废弃工厂,给盘活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二是 闲置时间跨度较长,资产状况堪忧。部分厂房闲置时间超过了十年,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和管理,厂房结构损坏、设备老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增加了盘活的成本和难度。 三是 涉及产权关系复杂,厘清难度较大。一些闲置厂房存在产权不清、权属争议等问题,有的是集体资产与私人资产交织,有的是历史遗留的产权手续不全,厘清产权关系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是 不同区域差异明显,盘活进度不均衡。城区周边的闲置厂房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盘活相对容易;而偏远乡镇的闲置厂房,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盘活进度缓慢,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二)盘活难度不小,各类阻碍因素较多 。 一是 规划调整限制较多,转型发展受限。部分闲置厂房所在区域的规划已经发生改变,若要进行盘活利用,需要进行规划调整,但规划调整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厂房的转型发展。 二是 设施改造投入较大,资金筹措困难。很多闲置厂房的水、电、气、消防等基础设施不符合当前生产经营的要求,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所需资金数额较大。而企业和基层组织往往资金紧张,筹措资金困难。 三是 市场需求对接不畅,项目引进不易。一方面,闲置厂房的类型、规模等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不够深入,导致在项目引进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影响了盘活进度。 四是 环保安全要求提高,达标改造不易。随着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部分闲置厂房在环保设施、安全防护等方面存在短板,要达到现行标准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增加了盘活的难度。
(三)管理存在短板,规范运营亟待加强 。 一是 底数摸排不够精准,动态监管缺失。虽然我们开展过闲置厂房摸排工作,但由于部分单位重视不够、摸排不细致,导致底数掌握不够精准。同时,缺乏对闲置厂房的动态监管机制,厂房的闲置状态、使用情况等不能及时更新。 二是 盘活流程不够规范,操作随意性大。在闲置厂房盘活过程中,部分项目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存在私下交易、违规租赁等现象,导致盘活工作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 三是 后续管理不够到位,运营问题频发。一些闲置厂房盘活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后续管理,出现了擅自改变用途、违规搭建、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盘活的效果和区域环境。 四是 部门协调不够顺畅,工作合力不足。闲置厂房盘活涉及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四)市场对接不畅,供需匹配效率不高 。 一是 信息发布渠道单一,传播范围有限。目前,我区闲置厂房的信息主要通过政府内部渠道发布,缺乏面向社会的广泛宣传,导致很多有需求的企业和投资者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 二是 信息内容不够全面,参考价值不大。发布的闲置厂房信息往往只包括位置、面积等基本情况,对于厂房的结构、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等详细信息缺乏介绍,难以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参考价值不大。 三是 供需双方沟通不畅,合作洽谈受阻。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闲置厂房的产权方与有需求的企业之间难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合作条件、价格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影响了合作洽谈的进度。 四是 中介服务发展滞后,专业能力不足。我区从事闲置厂房盘活中介服务的机构较少,而且专业能力不足,无法为供需双方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影响了供需匹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