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当前正值汛期,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北京、河北、吉林、山东等地因此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政损失,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深感痛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区地处华北,汛期同样面临着不小的防汛压力,水利设施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区的稳定发展。今天我们召开这次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会,就是要大家深刻吸取各地的教训,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细致地做好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力保障汛期安全。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安全防线
我们必须从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认清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意识
当前的汛情形势不容乐观,各地的灾害案例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是关注气象变化,把握汛情动态。近期,气象部门多次发布暴雨预警信息,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我们要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密切跟踪汛情发展,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做好准备。二是分析本地情况,查找薄弱环节。我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不一,部分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等问题。一些山区的小型水库、堤坝,农村的灌溉渠道等,在强降雨面前都可能成为薄弱点。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这些设施的抗风险能力,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三是借鉴外地教训,警醒自身不足。北京、河北等地在这次洪涝灾害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排水系统不畅、水利设施维护不到位等。我们要以此为镜鉴,对照自身工作,查找不足和差距,避免重蹈覆辙。
(二)强化责任担当,压实工作担子
做好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把工作担子压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区委常委要分片负责,深入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指导排查工作;各乡镇(街道)书记或主任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抓好本地区的排查工作。二是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协同配合。相关区直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做好排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应急管理部门要做好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财政部门要保障排查和整改所需的资金等。三是细化基层责任,确保层层落实。村(社区)书记、河长、水利设施负责人是水利设施安全的直接守护者,要明确他们的具体责任,让他们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要建立责任清单,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确保排查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三)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安全第一
在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底线。一是坚守安全红线,不越雷池一步。要深刻认识到水利设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其他目标而忽视安全。在排查和整改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二是做好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在排查中,要尽可能发现所有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在发生险情时能够及时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强化风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水利设施的安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平静而放松警惕。要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四)统一思想行动,凝聚工作合力
做好水利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需要全区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是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共识。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利设施安全的重要性,了解排查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从而自觉支持和参与到排查工作中来。二是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联动。要整合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在排查工作中,要加强沟通协调,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三是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动力。要大力宣传在排查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聚焦排查工作,不留安全死角
排查工作是发现隐患、解决问题的前提,必须做到全面、细致、深入,确保不留任何安全死角。我们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全区所有水利设施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摸清底数,掌握实情。
(一)扩大排查范围,实现全面覆盖
要打破以往的排查局限,扩大排查范围,确保所有水利设施都纳入排查视野。一是涵盖各类水利设施,不遗漏一处。要对全区的水库、堤坝、水闸、泵站、灌溉渠道、排水管网、农村饮水工程等各类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无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无论是政府管理的还是集体或个人管理的,都不能遗漏。二是延伸排查周边区域,不留空白地带。在排查水利设施本身的同时,要延伸排查其周边区域。比如,水库周边的山体是否存在滑坡、塌方的风险;堤坝下游的村庄、农田是否处于安全地带;排水管网周边的道路、建筑物是否会因排水不畅而受到影响等。三是兼顾城乡不同区域,做到一视同仁。城市和农村的水利设施在功能和特点上存在差异,但在排查工作中要一视同仁,不能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数量多、分布广,更要加大排查力度,确保农村地区的水利安全。
(二)创新排查方法,提升排查效能
要改变传统的排查方式,积极创新排查方法,提高排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一是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排查精度。可以利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水下探测等科技手段,对一些难以到达或肉眼难以观察的部位进行排查。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水利设施的内部结构和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二是组织专业队伍,增强排查能力。要抽调水利、地质、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的排查队伍。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建议。三是发动群众参与,拓宽排查渠道。群众是水利设施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对设施的运行状况最为了解。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水利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排查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排查重点,紧盯关键部位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要突出排查重点,紧盯那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位,确保排查工作有的放矢。一是关注病险水库,强化安全检查。病险水库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对全区的病险水库进行重点排查。检查水库的大坝是否存在裂缝、渗漏等问题;溢洪道是否畅通;闸门启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病险水库安全度汛。二是检查堤坝工程,防范溃堤风险。堤坝是抵御洪水的重要屏障,要对堤坝的堤身、堤基、防渗设施等进行仔细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滑坡、管涌、裂缝等现象;堤坝的迎水面和背水面是否有异常情况。同时,要检查堤坝的防汛物料储备情况,确保在发生险情时能够及时调用。三是排查排水系统,保障排水畅通。排水系统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农村的内涝防治。要对城市的排水管网、雨水泵站,农村的排水沟渠等进行全面排查。检查排水管道是否存在堵塞、破损等问题;泵站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排水沟渠是否畅通无阻等。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清理和修复,提高排水能力。
(四)规范排查记录,确保信息准确
排查记录是后续整改工作的重要依据,必须规范记录,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一是建立排查台账,详细记录情况。要为每一处水利设施建立排查台账,详细记录设施的名称、位置、建设年代、规格型号、运行状况、存在的安全隐患等信息。台账要做到清晰、规范,便于查阅和管理。二是拍摄现场照片,留存影像资料。在排查过程中,要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现场拍照,留存影像资料。照片要清晰地反映隐患的位置、形态、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后续的整改工作提供直观的依据。三是组织专人审核,保证数据真实。排查结束后,要组织专人对排查记录和影像资料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补充,确保排查信息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