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总结我市近年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根本性改善,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 县(市、区) 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等。刚才, *区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作了汇报发言,分享了各自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讲 得 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增进农民福祉的关键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持续开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这为我们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各项振兴的基础。只有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才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吸引人才回流,才能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才能夯实乡村治理的根基。近年来,我市 *县通过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批生态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 2024 年, *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 15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 %和 25 %;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 5 亿元,同比增长 18 %。这充分说明,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 。 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垃圾乱堆、污水乱排、厕所脏乱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 *镇通过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 %以上;*街道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 5000 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5 %以上。这些举措显著改善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播风险,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 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市 城乡人居环境 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完善,而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促进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和均衡发展。例如,我市 *县通过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善供水供电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到农村购房居住、投资创业,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2024 年, *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 . 5 万元,同比增长 10 %,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 2 . 3 : 1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客观分析现状,准确把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形势
(一)近年来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 。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显著。建立了 “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截至 2024 年底,全市共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 120 个,配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车 2000 余辆、垃圾桶 10 万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8 %,较 2020 年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 *县通过推行生活垃圾付费制度,提高了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30 %以上。 二是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 80 座,实现了建制镇镇区污水处理厂全覆盖,污水处理率达到 80 %。同时,在农村地区推广小型湿地、氧化塘等低成本、易维护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累计完成 500 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55 %。*区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20 条,恢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 三是 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按照 “因地制宜、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 2020 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厕所 30 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82 %,较 2020 年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 *镇在厕所改造过程中,注重与农村污水治理相结合,实现了厕所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四是 农村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重点清理农村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河道沟渠的垃圾杂物,整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全市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50 万吨、杂物 30 万吨,拆除乱搭乱建房屋 1000 余间。同时,加强农村绿化美化,在村庄道路两侧、空闲地块种植树木花草,建设村庄小公园、小广场,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提升。 *村通过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美化庭院环境,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 成为 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当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 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周边地区与偏远农村地区在人居环境改善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城市周边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5 %,而偏远乡镇仅为 75 %;城市周边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70 %,偏远农村仅为 40 %。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垃圾、污水治理设施不足,村容村貌整治效果不明显,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利于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二是 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缺乏长效的运营管理机制。例如,一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后,由于缺乏专业的运维人员和资金保障,出现了设施闲置、损坏等问题,无法正常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也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村庄出现垃圾清运不及时、垃圾桶满溢等现象。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机制也不够完善,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长期治理的需求。 三是 农民群众参与度不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需要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但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 “等、靠、要”思想。一些村庄在开展环境整治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和村干部带头,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不高,导致整治效果难以持久。同时,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到位,没有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是 工作推进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大,存在工作进展缓慢、敷衍了事等现象。一些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于计划安排,没有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例如,某县的农村厕所改造项目,计划 2024 年完成 5000 户改造任务,但实际仅完成 3000 户,完成率仅为 60 %。同时,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问题,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推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