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企业家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统计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统计数据质量这一核心,分析当前我县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数据质量核查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全面提升我县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参谋部”,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导航仪”。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展决策的科学性,关系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关系到全县发展大局的稳定性。在座的各位,都是统计工作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守护者,肩负着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职责。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刻认识统计数据质量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核查工作,共同把好统计数据质量关。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筑牢数据质量之基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发展维度、责任角度,深刻认识做好数据质量核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认清政治要求,强化使命担当
统计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统计数据是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数据。一是把握政治方向,紧跟上级部署。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计改革发展的各项要求,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确保统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二是站稳政治立场,服务发展大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统计数据质量与全县发展大局紧密结合,通过真实准确的数据反映发展成果、揭示发展问题、预判发展趋势,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严守政治纪律,杜绝数据造假。要深刻认识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严重的政治问题,是对党的忠诚不纯粹、不坚定的表现,坚决反对和抵制任何形式的统计违法行为,以实际行动维护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把握发展形势,增强行动自觉
当前,我县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对统计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适应发展新阶段,提升数据精准度。随着我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统计范围不断扩大,统计对象日趋复杂,必须精准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确保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发展实际。二是贯彻发展新理念,凸显数据导向性。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使统计数据不仅反映经济增长速度,更能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数据支撑。三是融入发展新格局,增强数据时效性。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形势变化加快,统计数据必须及时更新、快速反馈,为应对复杂局面、抢抓发展机遇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参考。
(三)正视存在问题,增强危机意识
近年来,我县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上级工作标准,数据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清醒认识、高度警惕。一是排查数据偏差,找准问题根源。部分领域存在数据漏报、错报现象,个别指标波动异常,背后反映出基层统计基础薄弱、企业报表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深入排查、精准施策。二是警惕数据造假,筑牢思想防线。尽管我县未发生重大统计造假案件,但必须深刻吸取其他地区的教训,认识到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性,时刻绷紧数据真实这根弦,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行为。三是直面能力短板,激发提升动力。部分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练、对新统计制度理解不透彻,企业统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导致数据采集、审核、上报等环节存在漏洞,必须正视差距,着力提升能力素质。
(四)明确工作目标,凝聚奋进力量
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核查工作,要始终围绕“数据真实可靠、方法科学规范、服务精准高效”的目标,推动全县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实现数据零差错,确保真实准确。通过全面核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错误,确保各项统计指标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到数出有据、账实相符。二是推动流程全规范,提升工作效能。健全从数据采集、审核、汇总到发布的全流程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责任,实现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三是构建长效好机制,保障持续发展。以此次核查为契机,查找制度漏洞、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为统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制度机制,规范数据采集流程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必须以健全的制度机制为保障,从源头上把控数据质量,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检验。要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流程、明确责任,让数据采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一)健全源头采集制度,严把数据入口关
数据源头是数据质量的第一道防线,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是规范企业直报制度,确保数出一家。严格执行企业联网直报制度,督促企业依法独立报送数据,杜绝代报、虚报、瞒报现象,确保企业数据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实际,做到“数出有源、数出有据”。二是完善基层台账制度,夯实数据基础。指导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账,做到台账内容完整、数据准确、更新及时,实现统计数据与台账数据一一对应,有据可查。三是建立现场核实制度,强化源头管控。对重点企业、重点指标,定期开展现场核实,深入生产经营一线,核实数据真实性,确保采集的数据与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相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数据。四是落实数据签字制度,明确源头责任。企业报表人员、统计负责人要对报送数据签字确认,乡镇(街道)统计人员要对采集的数据签字负责,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源头责任体系,确保责任可追溯。
(二)优化审核校验机制,筑牢数据校验关
数据审核校验是发现和纠正错误的关键环节,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审核机制,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一是完善分级审核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企业自审、乡镇(街道)初审、部门复审、县局终审的分级审核制度,明确各级审核重点和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建立逻辑校验机制,及时发现异常。利用统计软件和信息化手段,设置关键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历史数据对比、区域数据参照等校验规则,自动识别异常数据,及时预警提示,提高审核效率。三是健全人工复核机制,弥补系统不足。对系统预警的异常数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人工复核,深入分析数据异常原因,通过电话核实、实地核查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准确,避免因系统规则局限导致错误数据过关。四是落实交叉互审机制,提升审核质量。在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开展交叉互审,打破地域和部门局限,从不同角度审视数据质量,相互学习借鉴,发现自身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升数据审核水平。
(三)规范数据汇总制度,守好数据整合关
数据汇总环节是确保数据完整性、一致性的重要关口,必须规范汇总流程,防止数据在整合过程中出现偏差。一是明确汇总范围,确保不重不漏。严格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范围进行数据汇总,明确纳入汇总的单位、指标和时间节点,避免出现单位遗漏、指标缺失或重复统计等问题,确保汇总数据全面完整。二是统一汇总标准,保证数据一致。制定统一的数据汇总标准和计算方法,对指标含义、计算口径、分类标准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在汇总过程中标准统一,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数据不一致。三是规范汇总流程,强化过程管控。建立数据汇总工作流程,明确汇总人员、汇总时间、汇总方式等,对汇总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确保汇总过程可追溯。加强对汇总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汇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四是实行汇总审核,确保汇总质量。汇总完成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汇总数据进行全面审核,重点审核数据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与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分析,确保汇总数据准确无误。
(四)建立数据追溯机制,畅通责任倒查关
建立健全数据追溯机制,是确保数据质量、落实责任追究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防范和纠正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一是构建数据溯源体系,实现全程跟踪。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数据从采集、审核、汇总到发布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形成数据溯源链条,确保每一个数据都能追溯到源头、追溯到具体责任人,实现数据全过程可监控、可追溯。二是完善责任记录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对数据采集、审核、汇总等各环节的责任人员进行详细记录,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当数据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定位责任主体,及时进行责任追究。三是建立问题倒查机制,严肃责任追究。对发现的数据质量问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启动问题倒查机制,深入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四是实行追溯结果运用,强化警示作用。将数据追溯结果作为评价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统计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对数据质量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发挥追溯结果的激励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