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统战工作在县委的领导和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深入开展“同心”活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推动多党合作事业新发展。 强化体制建设,提高合作共事成效。着力完善组织部、统战部的联系制度,努力促成党外人士座谈会“反映一督查一办理一回复一再听取”良性循环体制,调整了县委、县政府党员领导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制度,开展好各类知情活动,提高了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机制建设,建好后备干部人才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干部队伍,做好党外干部的发现、培养、使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县新形势下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与组织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的通知》,建立由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牵头,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抓好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好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
(二)深化各项抓手,进一步开创非公经济工作新局面。 搭建新的平台。成立**县非公经济党工委,加强了行业商会、基层商会、异地商会建设,今年4月份在厦门筹备成立**异地商会,延长非公经济工作的触角,搭造引导**乡亲返乡创业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有效平台。3月份下发了《在全县非公经济会员中开展了为“三大战役”出一力暨招商引资活动》的通知,积极组织非公人士参与服务“三大战役”。在非公经济人士会员中营造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招商热情,积极主动收集信息、提供线索,形成招商引资的整体合力和你追我赶的招商局面。并充分利用异地商会这个平台,更好地推介**,联系客商,广泛洽谈,切实做好签约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推进项目进程,建立了工业招商的长效工作激励机制,以推动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深化创建成果。非公经济人士工作注重打牢基层基础,加强沟通,做好引导,才能促进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部严格按照年初的部署和规定时间节点,分组走访了全县执委以上的会员企业,对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研究。注重抓好代表人士的政治理论学习,组织部分会员企业到兄弟县区进经验交流,还聘请资深律师在会员企业、代表人士中开展《劳动法》知识系列讲座。加强了工商联参与乡村振兴的跟踪服务,在**村开展工商联引导下的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作指标体系和上下联动机制。
(三)拓宽工作领域,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和谐的作用。 探索新模式,做到重点工作与日常事务两不误。在重大专项宗教事务的协调管理中,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照我县属地化管理各项部署,明确定位、充分准备、细致分工、协调运作,为专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全面的人力、物力保障,使特殊情况和突发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确保了重大宗教活动的有序开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多方的肯定,到位的服务赢得了信教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升了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时,各项任务的完成也为队伍的锻炼提高提供了机遇,为增强宗教工作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起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日常宗教事务中,一是强化政治引导,注重深化宗教教职人员素质教育,组织了“树正信、促和谐”系列讲座,举办了全县宗教界“幸福**”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联谊活动,不断弘扬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时代主题;二是加强依法管理,做好宗教场所监督检查,继续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双和谐”创建工作。确保了宗教活动的安全有序,并以组织学习、发放资料、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宗教民族法制宣传;三是维护和谐稳定,妥善处置信教群众信访及各类突发事件,取缔非法传教活动,确保了宗教民族领域的和谐稳定。完善基层工作网络,促进民族工作制度化。一是指导各乡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优秀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各社区通过电教室、宣传栏、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举办参观、学习、联谊等活动形式,对社区少数民族居民群众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二是我县建立了以统战委员为领导的,有社区居委会干部组成的社区少数民族工作领导班子,建立了民族工作网络。各部门及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作为组员分工负责,具体承担各自分管的民族工作。并且建立了社区民族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社区各方面关系,争取和依靠辖区内单位对社区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三是建立健全的社区民族工作机制是社区民族工作良性运转的保障。各社区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居民人数虽不多,但民族成份多、生活习惯不同、经济相对困难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社区民族工作制度,确保民族工作的开展。各社区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以及做好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节庆四访(中秋、元宵、七一、国庆)、召开座谈会和茶话会等工作形式作为制度确定下来,同时还分别制定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关心访问制度、联谊交友制度、学习联系制度等相应的工作制度,做到查询有资料、工作有记录、考核有依据。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社区民族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