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这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立足街道农村发展实际,经过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后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参会的有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中层以上干部、各村书记以及农村高技能人才代表,大家都是推动街道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希望通过今天的会议,我们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真抓实干,共同推动街道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深刻认识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农村发展的广阔天地里,高技能人才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思维,在农业生产、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我们街道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农村高技能人才作为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引领者、农村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乡村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他们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够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带动农村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比如,在我们街道的一些特色农业村,正是有了一批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才使得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我们街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农村产业正朝着多元化、融合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们能够敏锐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例如,我们街道一些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不断创新加工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原本普通的农产品打造成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色商品,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面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推动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致富是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技能人才作为农村中的“能工巧匠”,往往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强的带动能力。他们不仅自己能够通过掌握的技能实现增收致富,还能通过传帮带,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发展。比如,一些农村电商高技能人才,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农村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自己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还帮助众多农民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从“单一型”收入向“多元型”收入转变,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发展中共享更多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四)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高技能人才在农村社会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力,他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矛盾纠纷调解、乡风文明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持。例如,一些掌握建筑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高技能人才,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准确把握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任务,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
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农村人才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技能竞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农村高技能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街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从总体上看,我们街道农村高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村电商领域,虽然近年来直播带货、网络销售兴起,但既懂互联网运营又熟悉农产品特性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不足百人;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由于缺乏掌握先进食品工艺、质量检测技术的专业人才,导致本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休闲农业方面,能够进行景观规划、旅游服务设计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传统种植养殖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超60%,而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15%;初级技能人才占比高达75%,高级技师、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仅占5%,难以满足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体系不完善,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目前,我们的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资源整合层面来看,培训资源分散,未能形成高效合力,优质培训资源难以精准匹配学员需求;培训内容和方式相对单一,多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培训项目与农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区域特色产业需求,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学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不明显。此外,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培训质量的提升。
(三)引进机制不活,人才吸引力不强
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发展机会有限,加上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措施,导致农村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从外部引进来看,高技能人才普遍顾虑重重:偏远地区交通不便,难以满足人才对生活品质和社交资源的需求;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要素匮乏,使专业技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即便返乡就业,薪资待遇也往往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职业晋升通道狭窄。而在本土人才留存方面,农村教育资源、医疗保障、文化设施的滞后,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导致大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手工业技艺的本土人才为追求更好发展机遇,选择流向城市。长此以往,农村人才“失血”严重,形成人才短缺与产业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