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中,调查研究始终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不仅是密切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更是党制定科学决策、实现正确领导的基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党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做好工作的有效方法以及改进作风的必要环节。当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深入基层一线,精准查找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天,我将围绕“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夯实干部作风建设”这一主题,为大家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希望能与同志们共同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调查研究这一有力武器,提升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水平。
一、善用“解剖麻雀”之法,精准“调研”,直击要害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一点毋庸置疑。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依然是管用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历经岁月沉淀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而“解剖麻雀”的方法更是我们党在长期调查研究实践中总结出的经典策略,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理应将其传承发扬,用其推动调查研究工作扎实开展,确保调研过程真实有效。
(一)以“真心”投入,精准定位问题
在开展调查研究时,首先要秉持一颗真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增强问题意识。我们要主动深入基层,积极寻找问题、发现差距,努力探寻解决方案和最优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扑下身子,把心完全沉到一线,在情感上与群众水乳交融,在思想上与群众心心相通。要敢于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无论忠言逆耳,还是纷繁复杂的各类声音,都要认真辨析,从中汲取民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内心的想法和期盼,广泛汇集各方声音,梳理出各类问题,进而精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尤其是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难题积案和顽固的顽瘴痼疾等,更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深入分析,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飞跃,从而提出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见。
在整改阶段,成效务必“实”字当头。我们要以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为有力抓手,明确责任主体,合理倒排工期,实施挂图作战。对于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真抓实干,以最快的速度推动问题解决。而对于那些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则要紧扣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老百姓不满意不收兵,切实让群众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二)以“求实”态度,深入探寻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李强总理在两会记者会上也曾形象地指出:“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由此可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外在体现。“作秀式”调查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弱化的表现,当群众立场发生动摇,调查研究便极易沦为走走过场的“例行公事”。
我们在开展调查研究时,必须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这五个方面下足功夫。要主动前往问题多、矛盾集中、困难大的地方,瞄准问题去,追着问题走,不兜圈子、不绕弯子,精准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力点,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把问题研究透彻绝不收手。要有求实求细的精神,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对于问题的根源要追根溯源,打破砂锅问到底,直至挖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实干的态度追求实际成效,通过“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切实发挥调查研究的实际价值。
例如,在某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当地干部为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摒弃了以往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方式。他们深入到各个村庄,与农民群众促膝长谈,不仅了解到了表面上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问题,还通过深入挖掘,发现了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深层次问题。基于这些真实的调研结果,当地政府制定了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