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 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作风推进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 切实织密扎牢 民生保障安全网。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社会救助质效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救助质效提升是 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前,我市仍有城乡 低保对象 X万人、特困人员X万人、临时救助对象X 万人次 ,这些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救助服务的期待更加多元。我们必须把社会救助质效提升作为 践行 初心使命的重要检验,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社会救助质效提升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相对贫困。社会救助作为兜底性制度安排,在防止返贫致贫、促进社会公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市通过 低保标准 自然增长机制、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等措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但也要看到,社会救助还存在政策碎片化、服务粗放化、手段单一化等问题,与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差距。我们必须把社会救助质效提升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三)社会救助质效提升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举措。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风险挑战增多,困难群众数量可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众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社会救助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减震器”和”安全阀”,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我们要通过质效提升行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优化救助流程,提高响应速度,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切实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二、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一)聚焦”应 救尽救 “,在精准识别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主动发现网络,整合民政、教育、 医 保、残联等部 门数据,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对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二要优化救助确认流程。全面推行”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建立社会救助”一件事”联办机制,实现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事项” 一网通办 “。三要拓展救助覆盖范围。 将低保边缘 家庭、支出 型困难 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探索将救助对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让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同等享受救助政策。
(二)聚焦”分层分类”,在精准施策上取得新成效。 一要构建”8+1+N”救助体系。在 做好低保 、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慈善救助、志愿服务等N项补充救助,形成”政府保基本、社会做补充、兜底有保障”的救助格局。二要推进服务类救助创新。改变单一现金救助模式,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开展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类救助。三要实施”物质+服务”多维救助。建立困难群众需求评估体系,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实现”救助什么”向”需要什么”转变。
(三)聚焦”便民利民”,在精准服务上展现新作为。 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与户籍、婚姻、殡葬、不动产等信息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要推进”智慧救助”。开发社会救助移动端应用,实现救助申请”掌上办”、救助进度”随时查”、救助结果”在线评”。三要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培育发展救助类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救助+志愿服务”模式,打造”社工+志愿者”服务品牌。
(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 成立由我任组长,民政、财政、人社、 医 保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工作机制。各镇街要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抓具体。要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制度,将每项任务细化到岗、量化到人。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针对跨部门、跨层级的疑难杂症,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各镇街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社会救助质效提升纳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单位,由领导小组组长进行约谈。要建立”领导包片、干部包户”责任制,确保每个村(社区)都有专人负责社会救助工作,每户困难家庭都有干部结对帮扶。要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工作基础。 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财政投入增长机制,确保救助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联动。财政部门要优化支出结构,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保障,确保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要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监管机制,定期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每万名救助对象配备1名专职救助人员”标准,配齐配 强基层 工作力量。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培训,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三要强化阵地建设。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按照”六有”标准(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设备、有档案),打造”15分钟救助服务圈”。要完善社会救助服务站功能,设置政策咨询、申请受理、审核确认、动态管理等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要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站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 强化作风 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一要开展”三比三看”活动。比作风,看谁更贴近群众;比效率,看谁办理更快;比质量,看谁服务更优。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评议制度,定期组织困难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二要建立”四 不两直 “督查机制。不定期开展暗访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账销号”。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中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三要实行”双随机 一 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救助对象、随机抽取工作人员,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对”人情保””关系保”等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信用体系,对骗取救助资金、提供虚假证明等失信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实施联合惩戒。要畅通社会救助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监督,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社会救助工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一头系着党和政府的初心使命。让我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绷紧思想之弦,以”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扛起担当之责,在政策 保障上彰显 力度, 织密扎牢 民生保障安全网;在精准识别上体现精度,确保应救尽救、不落一人;在暖心服务上传递温度,让每一份帮扶都带着人文关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作为 锤炼作风 能力的试金石,作为 践行 初心担当的磨刀石,以实干实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