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书记在“五四”年轻干部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在村工作的点滴体会。两年前,我以书记助理的身份初到村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基层工作,也曾感到迷茫忐忑。但正是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让我沉下心来,把挂职当任职、把老乡当亲人,从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到带领乡亲们发展产业、改善民生,一步步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年轻干部成长没有捷径,只有把根扎进泥土、把心贴近群众,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淬炼本领,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工作,汇报几点粗浅感悟:

一、 “脚下的路”亮堂了,“心头的路”自然就亮堂了。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刻体会到,干好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初到村里时,我满怀热情走访群众,却屡屡吃 “闭门羹”,是老书记的一句“村民白天在外务工”点醒了我。这让我明白,干工作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更要讲究方法、尊重实际。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于是,我调整时间夜间走访,虽然摸黑前行、深一脚浅一脚,却走进了群众的心里。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基层干部既要“身入”更要“心至”,只有把群众的作息当作息、把群众的难题当课题,才能赢得信任、打开局面。

解决路灯问题的过程,更让我深刻认识到,群众工作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我们通过“党建+好商量”平台,发动乡贤捐资、村民集资、争取上级支持,最终点亮了村庄的“幸福路”。这启示我,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党员干部要当好“领头雁”,但更要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你和我”变成“我们”,把“要我做”变成“一起做”。当群众看到干部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利益时,就会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推动者。如今,路灯照亮了村庄,也照亮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广场舞的欢声笑语、散步聊天的其乐融融,都是群众对我们工作最朴实的认可。

这段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检验成效的标准只有一条:是否让群众得了实惠、感到幸福。一盏路灯看似小事,却是群众日夜期盼的 “心头事”;一次走访看似平常,却是拉近距离的“关键步”。作为年轻干部,我们要学会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民生”,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累积群众的信任感。今后,我将继续以“脚下沾泥、手上沾土”的韧劲,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自己的“履职清单”,在解难题、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真正成为群众离不开的“自家人”。

二、 “群众的心结”解开了,“问题的堵点”自然就解开了。

群众工作从来不是 “一厢情愿”的独角戏,而是“以心换心”的双向奔赴。三年的厕改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干部只有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真正把群众当家人、把诉求当家事,才能让“干部想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想要的事”。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是破除 “想当然”思维,从“替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 初到村推进厕改时,我满脑子都是“上级考核指标”“人居环境排名”,带着“为民做主”的优越感,把“施工方便”“成本节约”作为选址标准,结果在“水口”风水地上栽了跟头。村民那句“好事也要商量着办”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群众不是政策执行的“旁观者”,而是乡村振兴的“主人翁”。痛定思痛后,我带着笔记本连续半个月夜访农户,在村头榕树下召开7场“板凳会”,把化粪池选址、补偿标准等15项关键问题全部交给村民表决。当70岁的王大爷指着新绘制的“村域风水图”说出“这片洼地既不影响龙脉,又能集中排污”时,我豁然开朗——基层治理的智慧往往藏在群众的柴米油盐里。这场教训让我明白:年轻干部最该警惕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心态错位”,唯有把“我认为”变成“大家议”,才能找到政策落地的最优解。

二是坚持 “问需于民”,在“多元诉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 厕改工作推进难,表面看是风水观念冲突,实质是干部没有读懂群众的“需求密码”。当我们把“统一图纸”改为“定制菜单”——针对山区户推出防冻型三格化粪池,为临河户设计生态拦截沟,给养殖户配套沼气利用设施,并在全村开展“厕所革命金点子”征集活动后,群众的创造力远超想象:李婶建议用旧砖瓦降低建设成本,退伍老兵老张主动传授混凝土配比经验,返乡青年小陈甚至设计了“扫码报修”小程序。更让我触动的是,当我们把化粪池尾水用于村集体菜园灌溉,每年为村民节省化肥支出3万余元时,当初反对最激烈的周叔反而成了义务宣传员。这些转变启示我们:群众工作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共情公式”——把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话,把政府方案细化成家庭账本,把“要你改”变成“我要改”,再复杂的矛盾也能在共建共享中化解。

三是把握 “群众标准”,把“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厕改验收时,我没有盯着考核表上的“完工率”,而是带着村干部逐户查看“是否真方便、有没有异味、冬季能不能用”,并在全村设置12个“改厕意见箱”。当看到独居老人吴奶奶摸着新装的扶手马桶连说“这辈子没想到能用上这么称心的厕所”时,我更加坚信: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如今村不仅改厕率达98%,更衍生出“厕污资源化利用+庭院经济”的新模式,20户村民利用发酵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户均年增收8000元。这种“意外之喜”让我深刻领悟:群众满意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当我们把“干部干、群众看”转变为“干群一起算、携手共同干”,就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三、 “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点赞的掌声”自然就鼓起来了。

群众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敢闯敢干,才能在困境中蹚出新路,在实干中凝聚民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跑中,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民心的守护者,必须始终带着责任、情怀和智慧去破解难题。

第一,直面问题才能破局,群众路线是根本方法。初到 *村时,面对人均不足*亩的贫瘠山地,我一度陷入“无地可种、无产可增”的焦虑。但正是走遍全村挨户调研,才发现邻近村的闲置土地资源;正是虚心向种粮大户和农业专家求教,才找到品种改良和科学种植的突破口。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才有答案。群众的智慧往往藏在“土办法”里,专家的经验沉淀在“泥腿子”中。只有扑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把痛点变成支点。

第二,产业振兴要 “因地制宜”,小切口也能做大文章。在资源匮乏的山区,我们曾纠结于“没有条件搞大产业”。但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传统资源的再挖掘、再升级。从“飞地模式”盘活闲置耕地,到改良一株稻种实现增产;从一朵*花的包装改良撬动产值翻番,到几亩荒田试种油茶艾草——这些“小而美”的尝试印证了:穷山沟里也能长出新经济,关键是要立足实际、敢想敢试。

第三,凝聚人心比创造产值更重要。创办乡村振兴基金会时,有村民质疑 “又是走过场”,但当他们看到筹集的*万元真金白银用于村道硬化和技术培训时,主动参与的热情被点燃了。这让我领悟到:基层工作的最高境界,是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无论是水稻合作社的分红机制,还是特色产业的“农户+集体”利益联结,只有让村民看得见实惠、摸得着希望,才能激发“我要振兴”的内生动力。

最后,年轻干部要甘当 “小学生”,在失败中淬炼成长。记得早稻减产时,村民一句“书记,咱不怕失败,就怕你不肯带我们干”让我红了眼眶。正是这些挫折教会我:基层没有“一招鲜”,只有不断自我革新的勇气。从种植技术“门外汉”到能看懂土壤检测报告,从产业“小白”到能谈合作、跑市场,每一次进步都源于群众的包容和团队的支撑。站在新起点上,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不是一场孤独的远征,而是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的接力赛。作为“领头雁”,既要当好政策落地的“施工队长”,更要成为群众信赖的“自家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