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县 委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改革部署,坚定不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全省发展大局和全市战略规划当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全力推进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为 我县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 主要工作情况
(一)以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 引领 高质量发展 。 县委 坚持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产业转型推进体系,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紧紧依靠改革打造后发优势、竞争优势,持续激发和催生转型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集聚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争创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等品牌,增强 我县 农产品发展的品牌优势、竞争优势;发挥果业优势,建设 “优质果业县”,打好 我县 苹果、 我县 猕猴桃等水果品牌,建设优质苹果示范园、新特果品推广示范园、高科技管理技术示范园等,鼓励支持企业开发果胶、果酒等综合利用系列产品,进一步延伸水果产业链。 二是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季活动,坚持一季一主题,持续向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围绕复晟稀有金属绿色科技产业园、石膏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氧化铝、铁合金、磨具磨料等传统产业扩充链条,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加快培育晨虹年产 200万套新型汽车内饰等新兴高端装备和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具有 我县 特色的新兴产业地标;积极谋划未来产业,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推动复晟工厂管理数字化试点项目、宏益达智能数控车床加工中心项目建设,建设 “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打造一批数字转型示范企业。 三是 抓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文化名县建设,持续做好历史文化遗址发掘整理等工作,深入挖掘傅圣文化、成语文化等九大文化资源,充分展现 我县 的特有文化标识。围绕黄河生态文化游、中条山生态康养游、大自然科学探险游 3大主题,谋划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小而美、小而特的新业态新场景。高标准规划建设龙头景区,打造古虞国遗址公园、虞国博物馆、大天鹅湿地公园、茅津渡历史文化公园、三门地质公园和张店风口山森林康养基地等,打造一批展现 我县 文旅形象的新地标。
( 二 ) 以深化社会领域改革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 坚持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是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严格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持续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实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二是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服务促进、创业带动、援助帮扶齐头并进,紧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推进 “技能 我县 ”建设。完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大力发展省级劳务品牌“ 我县 电建工 ”,培育创建“ 我县 养老护理员 ”劳务品牌,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 三是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医疗集团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加快资源共享、高质量管理、急诊急救、临床服务、中医药服务等 5大中心建设,推动曹川、常乐两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行动,使村卫生室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促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 三 ) 以深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宜居 我县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真正让人民群众既能感受到绿水青山之美,也能享受到金山银山之福。 一是 强化生态文明基础保障。 完善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分区管控(宏观) —规划环评(中观)—项目环评(微观)协同联动机制。 二是 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 推动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持续落实林长制,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贯通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 县委 黄河一级支流治理规划》,全面加强八政河、坡底河等有水沟道环境治理,健全水源涵养、湿地保护、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综合整治等制度体系。完善部官灌区、农业灌溉调蓄水库等建设机制,强力推动水网贯通、大中型灌区续建设施配套等,加快 县委 再生水工程建设,推进节约集约用水。健全一体推进控煤、治污、管车、降尘体系,有效减少重污染天气。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化建设质量,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环境卫生清扫等长效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惠民、造福群众,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健全城区周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围挡、房顶违规加棚、空地绿化等方面的整治和管理,完善具体管理办法,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安全、更宜居。 三是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打好绿色生态 “特色牌”,对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施一批森林重点工程,建设一批绿化精品项目,打造一批生态康养基地,持续放大 我县 的生态优势。聚焦 “五条绿色走廊”建设,着力在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建设上下功夫,整体推进沿线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