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着力打造平台,筑牢发展基石。 坚持把重大平台作为支撑创新的主战场,全力推进以 科创中心 为引领的“大平台、大设施、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成功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投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全省首个区块链主干网络在我市上线运营。引进国 信优易 、 北京金码等 一批顶级专家团队,组建完成智慧供应 链创新 实验室,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二是建设产业引导平台。设立主导产业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 10 亿元。发布实施“ 1 + N ”产业招商行动方案,成立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专业招商组,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年开展招商活动 60 余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 35 个。三是建设孵化培育平台。围绕企业成长需求,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7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4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 188 家。建成投用科技企业孵化器、 众创空间各 1 个,面积分别为 5000 平方米和 1500 平方米。四是建设改革创新平台。制定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加快“腾笼换鸟”、闲置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全年消化批而未 供土地 3308 亩,处置闲置土地 6195 亩。
(二)科学谋划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聚焦“ 7 + 6 ”主导产业体系,按照“集群发展、龙头带动、多元布局、错位发展”的思路,科学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全景图谱,引导各类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县 规 上工业企业达到 237 家,实现产值 287 亿元;其中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 规 上产值实现 210 亿元,占比达到 80 . 6 %。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 规 上工业总产值 3 二 是 6 亿元,同比增长 14 %,工业投资增长 206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 178 %。
(三)狠抓项目攻坚,扩大有效投资。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千方百计谋项目、引项目、建项目,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一是 争资争项实现 新突破。争取专项资金四是 6 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一是 2 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 10 . 1 亿元、特别国债资金 2 亿元。发行政府专项债券 13 个、 8 . 6 亿元,创历史之最。争取省级试点示范 2 个,获 批国家 及省级重点项目 6 个,计划总投资超 64 亿元。二是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 19 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 85 . 4 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 119 . 4 %。海立美达二期、 晶澳 300 兆瓦 光伏、华祥新材料等 7 个项目部分投产。中钢 洛 耐 环保新型 耐材、 晶澳新能源 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有望年底前竣工投产。三是招商引资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成功举办“开放强县•‘机’动全球”系列招商活动 4 场,签约项目 46 个,总投资 185 . 6 亿元,其中 5 亿元以上项目 16 个,预计到位资金 42 亿元。
(四)强化服务保障,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科技赋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天能集团、国电投等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制造推广应用。 鼓励正驰塑 业、比福制药、 久龙橡塑 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 125 个,完成投资 65 . 8 亿元。二是政策落实助推中小企业 纾 困解难。严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累计为企业退税减税降费一是 35 亿元。积极推进普惠 金融扩面增量 ,全年新增贷款 2 二 是 5 亿元。发放科技创新再贷款贴息 0 . 9 亿元,拨付高企研发补贴 938 万元。常态 化举办 “企业家早餐会”和“银企对接会”,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0 余个。
(五)突出强链延链,提升产业能级。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集中力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紧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风电轴承等细分领域,全力支持凯诺电子材料、风神风电装备产业 园加快 发展壮大,不断完善风机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全产业链条,努力打造风电轴承和复合材料领域国内最大生产基地。积极推动苏盐化工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永 祥 多联产等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打造全国领先的光伏新材料基地。二是加快优势产业补链。支持中钢 洛耐加快先进耐材产业 园建设,加快推进玻璃纤维基地三期和环氧树脂项目落地实施,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发挥东方雨虹产能优势,积极推进石化管件、防水卷材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的绿色建材产业链条。三是推进新兴产业建链。抢抓全市打造万亿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战略机遇,依托风电产业园内的风电装备制造资源优势和上海交大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年产 20 万吨风电装配式预制部件项目落地建设,全力打造风电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加快远景能源智慧储能装备制造基地项目建设进度,打造全市领先的储能装备制造基地。
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