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要求,深刻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与挑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我市现代化建设大局,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使命,持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切实筑牢全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环境。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构建严密责任落实体系。一是主体责任高位推动。局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年召开4次专题党委会、2次全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上级精神,研判形势,部署重点任务。制定印发《市教育局党委2025年意识形态工作要点》《我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各级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学校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制度体系精细健全。修订完善《我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办法》《我市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我市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管理办法》等核心制度。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将责任细化分解到岗、明确到人,确保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责任无盲区。三是督查考核刚性落地。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建述职评议、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权重占比显著提升。全年组织2轮覆盖全市16个区县教育局和局属学校的专项督查,聚焦责任落实、阵地管理、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发现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对2家落实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形成有力震慑和鲜明导向。
(二)深化理论武装铸魂,筑牢师生思想根基。一是中心组学习示范引领。严格落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全年组织专题学习12次,其中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开展深度研讨。编印《我市教育系统理论学习参阅》,指导全市学校规范开展理论学习。在我市教育信息网开辟“理论学习大家谈”专栏,刊发优秀心得体会百余篇。二是学习形式多维创新。依托“学习强国”我市学习平台、干部网络学院等载体,组织全市教师参与线上专题学习。举办“郑师说·新思想”理论微课大赛。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带领师生走进二七纪念塔、黄河博物馆、商都遗址博物院等本土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场馆,开展沉浸式学习体验。邀请省市知名专家、党的二十大代表、时代楷模等举办专题报告会。三是学用转化成效显著。大力推动理论学习成果向育人实践转化。设立“思政工作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资助,聚焦我市教育实际开展应用研究。总结推广“理论宣讲+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遴选市级优秀案例。将理论学习成效纳入教师职称评聘、骨干教师评选条件,激发教师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的主动性。
(三)严管重点阵地关口,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一是教学科研内容严审严控。严格执行课堂教学、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的政治把关制度。对全市中小学使用的国家、地方课程教材及校本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审核,下架、停用不符合要求的读物12种。对拟举办的各类讲座、论坛、报告会实行“一会一报一批”制,全年审批备案358场,叫停内容存疑活动5场。建立外聘专家师资库并实行动态审查。二是课堂教学监管常态长效。健全市、区(县)、校三级课堂巡查机制,重点巡查思政课、语文、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局领导带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运用“我市教育督导评估平台”进行线上巡课抽查,覆盖全市85%以上班级。对发现的课堂教学表述不当问题及时约谈纠正,并纳入师德师风档案。三是教材社团管理规范有序。全面落实《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规范选用程序,确保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强化学生社团登记备案和年审制度,配备政治可靠、业务精良的指导教师。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民族宗教、国际交流等敏感领域的社团活动进行重点指导和前置审查。全年清理规范名称、宗旨不适宜的社团7个。
(四)健全舆情处置闭环,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一是监测预警敏锐高效。升级“我市教育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接入“郑好办”城市大脑相关数据,实现对全网涉郑教育领域信息的24小时动态监测。组建由宣传骨干、网评员、信息技术人员组成的60人专业监测队伍,全年有效捕捉苗头性、倾向性舆情信息,编发《我市教育舆情快报》48期。二是会商研判精准深入。建立由宣传、基教、职成教、安全、信访、网信等部门参与的舆情联合研判机制,每周例会商,重大舆情即时研判。引入高校智库专家参与,提升分析深度。全年组织专题研判会,对“中考政策调整”、“校园安全管理”、“双减成效”等热点议题进行深度分析,预判风险点,制定应对预案。三是处置化解规范闭环。完善《我市教育系统突发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分级响应流程。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全年稳妥处置涉及师德师风、招生入学、校园安全等领域的较大舆情事件18起。建立舆情处置后评估机制,深入剖析根源,推动出台《我市中小学家校沟通指导意见》等长效机制文件,实现“处置一件事,解决一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