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标对表“十五五”主要目标,科学谋划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建议》提出的“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自立自强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主要目标,为我们描绘了清晰的发展图景。我市必须将这些国家目标具体化、本土化。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要在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强,努力成为乃至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二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迈上新台阶。要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轴承、高精度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三是推动改革开放跨出新步伐。要在国资国企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商环境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空中丝路”通道。四是推动社会文明实现新提高。要传承弘扬区域抗联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擦亮“英雄城市”底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好利用好我市故宫、清福陵、清昭陵等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五是推动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要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特别是持续改善辽河、浑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北方生态宜居之都”。六是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质增效,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优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品质养老·幸福我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七是推动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智慧化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重点领域风险,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法治城市。
二、紧扣我市振兴发展关键任务,以全会精神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市实践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核心在落实,关键看行动。我们必须将《建议》的宏伟蓝图、战略部署,转化为我市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和显著成效。要聚焦以下五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
(一)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我市全面振兴的“四梁八柱”。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市作为工业立市的典型代表,必须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巩固提升优势支柱产业,打造“大国重器”脊梁。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做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航空、机床、机器人、电力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领域,支持头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基石地位。做精做优现代建筑产业。推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绿色建材发展,擦亮“中国现代建筑产业之都”名片。做强新材料产业。依托金属所、东大等技术优势,发展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等。稳定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质量。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振兴发展的“新航道”。这是我市实现动能转换、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关键。重点发力。IC装备与零部件产业。依托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等骨干企业,攻克光刻机核心部件等难题,打造国内领先的IC装备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拓展民用航空配套、商业航天、无人机等领域。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依托三生制药、东软医疗等,发展生物药、创新型化学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氢燃料电池、储能、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等。同时,要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三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焕新升级。落实“数字我市”战略。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区域算力中心,优化5G、千兆光网覆盖。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重点行业规模化应用。壮大数字产业。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网络安全等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四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对制造业的支撑能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科技服务、商务咨询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商贸流通、体育休闲等。特别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
(二)聚焦扩大内需与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我市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我市要当好区域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是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筑牢稳增长的“压舱石”。围绕国家“十五五”战略方向和我市发展短板,高水平谋划储备项目。聚焦关键领域。加大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市更新、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能源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投融资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二是全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我市作为区域重要消费市场的优势。优化消费供给。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打造高品质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街区。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建材消费,促进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健康服务等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完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三是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迭代升级,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四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拓展“空中丝路”、陆海联运通道。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高标准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市片区,探索制度型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重点产业方向,着力引进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三)聚焦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优化我市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全会对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我市要立足建设区域经济强市的目标,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一是高标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落实“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中城市更新任务。优化空间格局。明确城市核心区、重点功能区定位。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危旧房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深化“五工程一管理”。持续推进“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和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山水中轴”。保护利用好棋盘山、东部青山、浑河、蒲河等生态资源,构建山水城融合的生态格局。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就我市版“富春山居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种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市域发展共同体。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提升浑南、于洪、沈北等区域承载能力和产业能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化我市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强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阜新、沈抚示范区等城市的规划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生态共治,打造振兴的“增长极”。
(四)聚焦绿色低碳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擦亮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我市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扬尘、秸秆焚烧管控。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辽河、浑河、蒲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效化。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固废危废安全处置。加强噪声污染防治。二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绿色动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优化能源结构。稳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是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壮大节能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三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我市防沙治沙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五)聚焦民生福祉改善和共同富裕,建设更高品质的幸福我市。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标准建设中职“双优”学校和高职“双高”院校,支持在沈高校“双一流”建设。建设健康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三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四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我市、法治我市,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锻造引领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实现“十五五”宏伟蓝图,关键在党。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我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制度机制,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筑牢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讲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在振兴发展一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优秀干部。加强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
(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
(四)凝聚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激发干事创业的昂扬锐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新时代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区域振兴、振兴的“辽沈战役”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振兴征程重任在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壮丽画卷,省委对我市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充满期待。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全力以赴抓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实施,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为推动我市在新时代区域振兴中挑大梁担大任、当先锋作表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我市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