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粮食市场波动以及国内供需结构变化,我国粮食监管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传统监管模式存在数据滞后、效率不足、风险预警能力弱等问题。推进粮食监管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是提升粮食治理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总结现状、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现状与成效
1. 信息化基础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首次实现了政策性粮食监管信息化全覆盖,达到了粮食购销和储备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管的预期目标,粮食监管人防和技防相结合迈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新阶段,为强化粮食购销监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同时,部分省份实现了省级粮食管理平台与基层粮库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ai智能识别、云存储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粮食收购、存储及日常管理进行智能监管。
2. 数字化应用初见成效。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监测粮温、湿度、虫害等关键指标,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储粮风险。同时,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控温、气调、内环流等绿色储粮技术,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达5500万吨,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3. 智能化探索逐步深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粮食出入库、质检、储存等全流程的实时动态监管。比如,智能扦检设备可以自动完成小麦、稻谷等四大粮食品种的无人化操作,有效避免了“人情粮”等人为干预。同时,部分粮库通过智能平台远程控制通风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粮情,仅需2-4人即可管理数千吨粮食的仓储作业,显著降低人力成本。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