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四季度项目推进及2026年项目谋划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研判当前我市项目投资的形势,安排部署四季度项目冲刺的各项工作,并就科学谋划2026年及“十五五”开局的重点项目进行系统动员。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第四季度是决定全年目标、奠定“十四五”胜局的最后冲刺阶段。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项目工作,事关发展全局,意义非同寻常。刚才,几个部门和地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地发言,反映了情况,也提出了举措。下面,结合大家的讨论,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清醒认识当前项目建设的严峻形势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坚持“项目为王”的核心理念,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推动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从总体数据看,项目投资的基本盘是稳固的。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投资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特别是在第三季度,全市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93个,总投资额接近500亿元为稳定经济增长注入了关键动力。全市2025年计划新开工的251个项目中,到9月底已有227个实现开工,开工率达到了90%以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项目推进机制是有力的,干部队伍是能打硬仗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项目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照“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产业投资累计达到6000亿元等宏观目标,我们的投资增速和项目体量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平衡”上: 一是项目推进速度不平衡。 部分项目“雷声大、雨点小”,签约之后迟迟不能落地开工。根据相关部门的摸排,在2023至2025年间签约的总计44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中,至今仍有18个项目未能实现开工,备案开工率不足60%。一些续建项目也存在进度缓慢的问题,未能按照年度计划形成有效实物工作量。有的项目虽然已经开工,但实质性进展缓慢,投资完成率偏低,未能及时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力量。这些“趴窝”项目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也影响了后续项目的引进和布局。 二是项目投资结构不平衡。 当前的项目投资中,传统基建项目占比仍然偏高,而能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项目、高技术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数量和体量都显不足。在谋划的项目储备库中,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能够争取中央和省里资金支持的引领性、战略性项目仍然偏少。这种结构性失衡,短期看影响投资效益,长期看则制约发展后劲。 三是区域和部门间工作不平衡。 有的地区和部门主动作为,把项目工作抓在手上,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都位居前列。但也有少数地区和部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对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问题研究不深、破解不力,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有待加强。这种工作上的温差,直接导致了发展上的落差。同志们,第四季度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这既是检验全年工作成效的“期末大考”,也是决定“十四五”能否圆满收官的“终极一战”。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全市上下必须立刻行动起来,以决战的态势、冲刺的状态,找准问题、迎头赶上,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五五”顺利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决战决胜,全力冲刺,以超常举措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
打好第四季度项目攻坚战,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思路和举措,拿出“跳起来够得着”的奋斗目标,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把责任一一压实到位。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第一,全力攻坚清零未开复工项目。 对于前面提到的17、18个未开工的重大项目必须作为本季度攻坚的重中之重。要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包保责任制。市级领导要带头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土地、规划、环评、资金等核心制约因素。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对因企业方原因导致停滞的,要主动上门服务,了解企业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对确实没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启动退出机制,腾出资源给更有实力的投资者。必须立下军令状,确保这批重点项目在四季度内实现实质性开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