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夏秋季节蒿草等致敏植物失控性生长,导致空气中花粉浓度急剧升高,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季节性过敏疾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市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乃至城市人才战略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省会城市2025年最新监测数据,秋季蒿草花粉浓度峰值已突破2000粒/千平方毫米,远超极高浓度标准,我市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特别是“雷暴哮喘”等急性群体性过敏事件的发生,为我市医疗应急体系敲响了警钟。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亟需借鉴*自治区等地的成功经验,对我市蒿草问题进行系统性、科学化、长效化治理。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我市蒿草泛滥及花粉致敏问题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市在应对蒿草问题上,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亟待破解。
(一)蒿草滋生范围广,花粉浓度持续爆表。 我市城乡接合部、待建工地、闲置土地、道路两侧、河道岸坡等区域均成为蒿草滋生的“重灾区”。这些植物生命力强、繁殖速度快,短期内即可形成优势种群。根据省内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花粉监测报告,受气候变化影响,今年秋季花粉过敏高发期较往年延后5至7天,且蒿草花粉峰值浓度创下历史新高。据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初步监测,我市花粉浓度在8至10月期间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对市民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二)过敏患者基数大,公共卫生压力剧增。 据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成人过敏性鼻炎发病率高达10%至30%,儿童更是达到40%。以此估算,我市过敏性疾病患者群体规模庞大,或已达数十万之众。每年夏秋季节,各级医院门诊量激增,大量患者饱受鼻塞、流涕、眼痒、咳嗽、憋气之苦,严重者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有条件的市民甚至选择“候鸟式”迁徙以躲避花粉季,这不仅影响了家庭的稳定,也对本市“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战略的实施构成潜在障碍。去年9月因雷暴天气诱发的“雷暴哮喘”事件中,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晚就诊相关患者达200余人次,充分暴露了极端条件下我市医疗系统面临的巨大冲击压力。
(三)治理模式粗放,缺乏系统性长效机制。 目前,我市对蒿草的治理多停留在群众自发清理、单位被动响应的层面,如近期发布的《关于清除蒿草、共建宜居环境的倡议书》虽能调动部分积极性,但总体呈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特征。治理手段以简单的人工拔除或割草机修剪为主,缺乏全市统一的科学规划和专业指导。尤其是在蒿草开花期进行修剪,反而可能加速花粉的扩散,治标不治本。现有治理模式未能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闭环管理,导致蒿草“年年除、年年生”,治理成效难以巩固。
(四)医疗资源配置不足,防治体系存在短板。 首先,基础数据缺失。我市至今未能开展一次全面的花粉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对患者确切人数、过敏原种类、发病规律等关键信息底数不清。其次,专科建设滞后。据了解,全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我市同样面临专科医师稀缺、多数医院未设立独立变态反应(过敏)科室的窘境,基层医疗机构更是缺乏相应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这导致大量患者无法得到规范化诊疗,延误病情,甚至由鼻炎发展为哮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