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县机关公文写作这一重要课题。公文,作为党政机关履行职能、传达政令、交流信息、处理公务的载体,是机关工作运行的“神经末梢”,是展示机关形象、体现施政水平的“重要窗口”。其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各项决策部署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执行,更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关乎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文风建设,这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公文写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举办此次培训,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全县机关干部的公文写作能力,以高质量的公文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XX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深刻认识公文写作的极端重要性
公文写作,绝非雕虫小技,而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机关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其极端重要性。
(一)公文是党和政府贯彻落实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市县委、县政府的具体工作安排,都需要通过公文的形式层层传达、部署、落实。一份高质量的公文,能够精准阐释政策精神,明确工作目标,细化任务举措,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如果公文内容模糊不清、逻辑混乱,或者偏离中央精神,就可能导致政策执行跑偏走样,甚至产生负面影响。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机关干部,在起草公文时,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公文的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立场不移。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战略意图、省市县委的工作要求,把“国之大者”和“县之要事”融入公文,使公文真正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公文是机关实施有效管理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关键手段
在县级机关的日常运行中,公文是协调部门关系、规范行政行为、推动工作进展的重要工具。无论是上报下发的请示报告、通知通报,还是沟通联络的函件纪要,都离不开公文的规范运用。一份条理清晰、内容翔实的公文,能够有效传递信息、明确责任、限定时限,进而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反之,如果公文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强,则容易造成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甚至影响机关的正常运转效率。例如,一份科学严谨的会议纪要,能够准确记录会议议定事项,明确责任分工,为后续督办落实提供依据;一份详尽周密的实施方案,能够指导基层单位有序开展工作,避免盲目和混乱。这都充分说明了公文在机关管理和工作落实中的基础性、枢纽性作用。
(三)公文是展示机关形象和干部素质的重要窗口
公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工作水平,也折射出其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一份文笔流畅、观点鲜明、论证充分的公文,能够给人留下严谨细致、务实高效的良好印象;而一份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内容空洞的公文,则会损害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我们都知道,公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影响力是广泛的。每一份公文的发出,都是一次与社会各界、与人民群众的对话。因此,我们必须把公文写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把好公文的每一道关口,用高质量的公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公文是传承历史经验和积累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
历年来,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公文。这些公文记载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形成过程,记录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治理经验。在县级机关工作中,我们通过公文记录了大量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民生福祉的改善成果、经济发展的探索路径。这些公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也为后人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此,高质量的公文写作,不仅是对当前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的负责、对未来的负责。
二、把握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在深刻理解其重要性之后,我们更要明确公文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确保公文的政治性、规范性、实效性。
(一)坚持政治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
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公文的政治性是其第一属性。所有公文的起草,都必须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问题,分析形势,谋划工作,确保公文内容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上级指示精神。
二是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公文的行文中,要严谨使用政治术语和提法,不得随意更改、曲解或杜撰。对于涉及敏感问题和重大原则性问题的表述,更要慎之又慎,严格对标党中央的权威表述,杜绝任何可能产生误解或引发歧义的措辞。要牢固树立保密意识,严格执行保密制度,确保涉密信息不外泄。
三是体现人民立场。公文的最终目的是人民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文内容上,要关注民生、回应民意、解决民忧,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政策、解释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要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生硬的官话套话,真正做到为民发文、为民办事。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言之有物
一是注重调查研究。公文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和准确。在起草公文前,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了解实际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切忌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
二是数据支撑有力。凡是涉及数据统计、情况介绍、成效汇报等内容,必须引用准确、权威的官方数据,并注明出处,做到言之有据、论之有理。要对数据进行认真核对,确保数字真实可靠,避免因数据失误导致决策偏差。
三是案例典型生动。在阐述观点、证明论断时,要善于运用典型案例,以小见大,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典型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能够有效支撑文章主旨,避免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三)坚持准确规范原则,确保严谨统一
一是标题要准确凝练。公文标题是公文内容的“眼睛”,必须准确概括公文主旨,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常用的标题形式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事由、文种,或直接揭示内容等。要避免冗长、模糊的标题。
二是格式要规范统一。严格遵守《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熟练掌握公文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包括文头、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和日期、印章、附注、附件说明、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要素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排版。格式的规范统一是公文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的基础。
三是内容要准确无误。公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必须力求精准,不能有丝毫差错。要认真核对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政策条款等细节,确保文字表述准确、无歧义,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
(四)坚持逻辑严密原则,做到条理清晰
一是结构布局合理。公文通常采用“总—分—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逻辑结构。要做到层次分明、纲目清晰、条理清楚。大标题、小标题的设置要符合逻辑关系,体现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