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市“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

关于某市“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文库集
关于某市“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的总结汇报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十四五”时期是我 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克服 多重超 预期因素冲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总体工作情况

“十四五”时期,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局面,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展现出强大韧性。截至 2025 年底,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

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 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从“蓝图”变为“实景”。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于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各领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为年度计划和 重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强大合力,确保了规划实施的正确方向和强大执行力。

(二)聚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是 做强主导产业。围绕休闲食品、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区域性产业集散中心,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二是 培育新兴动能。前瞻布局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标志性项目,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三是 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工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三)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共进。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 提升城市能级。高标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路网、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持续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 力显著 增强。 二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了一批宜 居宜业 和美乡村。 三是 强化互联互通。完成 XX 高速公路、 XX 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一是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五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 10 万户。 二是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科技 成果本地 转化率逐年提高。 三是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盘活了存量资源,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

(五) 践行 绿色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 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一是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系统推进 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三是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路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通道正在逐步打通。

(六)突出民生为本,全力增进人民福祉。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 。 一是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通过援企稳 岗、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多种方式,确保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二是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引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养老托 育服务 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 95 %以上,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兜底保障 网更加 牢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