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文库集
党委书记研讨发言材料:坚决纠治文风作风顽疾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根据上级关于围绕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开展专题研讨的部署要求,我结合自身作为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的岗位职责和思想工作实际,聚焦“抄袭雷同、敷衍应付、照抄照搬、当甩手掌柜、把关失守”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检视。下面,我从个人角度,谈三点认识、差距和要求,向组织作一次思想汇报。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文风不正的极端危害性

文风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观察一名干部政治能力、宗旨意识和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良文风现象禁而未绝,甚至出现新的变种,其根源在于思想上的“总开关”出了问题。

首先,文风不正的本质是政治上不清醒。 公文是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基层实践、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每一份文件、每一篇材料都承载着政治属性和政治责任。无论是制发公文抄袭网络,还是起草报告敷衍了事,其背后反映的都是政治站位的缺失和责任感的淡漠。这种行为看似是“文笔”上的小问题,实则是对上级决策部署的消极应付,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正如一些案例所揭示的,一份照搬上级、复制比例超过60%的文件,不仅无法有效指导我乡的实际工作,反而会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让群众感觉政策“悬在空中”,与己无关。

其次,文风不正的危害是实践上的“空对空”。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直面矛盾和问题。如果我们的文件、方案、报告都是通过“裁缝式写作”拼凑而成,不接地气、不察实情,那么政策的落地必然会“水土不服”。特别是作为政法委员,负责的领域涉及社会稳定、依法治理等核心工作,起草的无论是风险评估报告、矛盾纠纷调解方案,还是普法宣传材料,都要求精准、务实。若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或套用几年前的旧模板,而不结合*乡当前的人口结构、产业特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本地化”改造,就可能导致风险预判失准、矛盾化解失效、群众法律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造成“决策与实践两张皮”的困局。

最后,文风不正的根源是作风上的“懒散浮”。 “当甩手掌柜”,随意将公文撰写任务以购买服务方式外包,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看似是“高效”,实则是能力上的“躺平”和责任上的“外包”。这种做法让干部失去了深入思考、分析问题、谋划工作的基本能力,变成了“二传手”和“签字员”。同时,“把关失守”现象,即审核流程流于形式,责任链条断裂,更是这种“懒散浮”作风的集中爆发。一个环节的疏忽,可能导致一份充满逻辑谬误、事实错误甚至导向偏差的文件被印发,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这警示我们,改进文风必须先从转变思想作风入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对标自省,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