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生态环境执法的全过程。我们追求的政绩,是“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诗意栖居,是孩子们可以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奔跑的健康成长环境。回顾我市近年来的环保工作,成效是显著的。根据2024年的统计数据,我市主城区PM2.5年平均浓度已降至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4%,这已经提前达到了我们为2025年设定的“PM2.5浓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4%以上”的目标。在地表水环境方面,2024年纳入国家考核的16个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均为100%,城区XX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这些数据是政绩,但我们更要看到,这背后是人民群众对更优环境质量的期盼。因此,我的政绩观,就是要将这些优良的数据转化为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处理XX区群众反映的夜间施工噪声扰民问题,还是督办XX县养殖场废水偷排的整改,我始终提醒自己,办好每一个案件,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更是回应一份民生关切。正确的政绩,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
二、坚持“求真务实”,以科学精准的攻坚克难为核心路径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在这次主题党日活动中,XX同志和XX同志结合近期网络反映的环境问题视频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这给我触动很大。网络曝光的问题,往往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我们执法工作的试金石。回避问题、掩盖矛盾,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看似一时保住了“面子”,实则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是典型的政绩观错位。
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动真碰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打好污染防治的每一场硬仗。在生态环境执法工作中,“求真务实”意味着我们的执法检查不能停留在“看了、转了、问了”,而是要深入生产一线,查清工艺流程,核实产排污节点,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定论。它意味着面对复杂的环境信访问题,我们要有“解剖麻雀”的精神,追根溯源,找准病根,推动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它还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设备、运用新技术,以科学精准的手段提升执法效能,确保我们的每一项执法行为都经得起法律、人民和历史的检验。我们追求的政绩,应当是解决了多少个“老大难”问题,攻克了多少个污染治理的堡垒,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清除了多少个环境障碍。
三、坚持“清正廉洁”,以严守纪法的责任担当为坚实保障
支队党委书记XX同志在廉政党课中深刻阐述了廉政建设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极端重要性,并指出了常见的廉政风险点。这让我警醒到,错误的政绩观往往与纪律松弛、私心杂念相伴而生。如果一个干部总想着如何走捷径、捞好处,就不可能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生态环境执法手握一定的自由裁量权,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能否守住底线,是衡量我们党性强不强、政绩观正不正的关键。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把清正廉洁作为履职尽责的生命线。近期全省开展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打牌和赌博专项整治工作,以及通报的典型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小节不守,大节必失。作为执法人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严格遵守各项廉洁自律规定,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支队党委提出的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制度、推行“嵌入式”监督等措施,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我们追求的政绩,必须是干净的政绩、廉洁的政绩。在执法过程中,无论是面对企业的“糖衣炮弹”,还是人情关系的干扰,我们都要敢于说“不”,坚持原则、秉公执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我们的执法才有底气,我们的工作才有公信力,我们为保护绿水青山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才是真正光彩、值得骄傲的政绩。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我将以此为契机,把正确的政绩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本职岗位,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奋力打好污染防治和整改整治的每一场攻坚战,为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