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这为我们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首百年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变革,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作风建设理论与生动实践。深刻领悟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对于我市民政系统锻造过硬作风、护航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抓好作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溯源固本,准确把握作风建设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传承
(一)中华智慧中的“风”之哲思。从《诗经》的“观风知政”到孔子的“君子德风”,中华文明将自然之“风”升华为关乎政治伦理与社会风尚的核心概念。“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上为之,下效之”(《白虎通义》)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执政者作风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这对我们我市民政人而言,意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在困难群众、服务对象心中的形象,是引领社会风气向善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窗口岗位的作风,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知。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警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高度重视政党风气。恩格斯直言“又吃又喝…议论一番,这根本不是我的作风”,列宁则坚决要求“打倒装腔作势的作风”、“同官僚主义和官僚作风进行斗争”。这些论述直指作风问题的要害,警示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对民政公信力的侵蚀。特别是在管理使用庞大的民生资金、分配公共资源时,更需要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作风作保障。
(三)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系统构建作风建设理论,提出“党风正,则民风淳”,确立“三大作风”与“两个务必”。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强调“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些重要论述鞭策我们我市民政人必须将作风建设作为生命线,以“赶考”的清醒为民政对象提供更贴心、更精准的服务。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资金密集、资源富集、政策关联度高,作风建设稍有松懈,就可能滋生腐败,损害群众切身利益。
二、总结传承,学好用好作风建设宝贵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