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赋能”推进会,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向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基层工作、侵蚀干部斗志、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的顽瘴痼疾,发起一次总攻式的宣战,为我们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注入持续奋斗的动能。
我们常常讲,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本来就已经很重,他们直面最复杂的矛盾,处理最具体的事务,服务最广大的群众。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长期以来,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捆住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消耗了他们本应服务为民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任,就是对基层干部的不负责任。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常抓不懈的韧劲,坚决彻底地将这股歪风刹住!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们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与深重危害。 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象。
其一,是“文山会海”的惯性依赖与精神内耗。 有些部门和同志,似乎离开了文件和会议就不会开展工作。一份文件层层转发,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增加流转环节,并无新的实质要求;一个会议套着另一个会议召开,区里开了镇街开,镇街开了村居开,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往返会场和聆听重复的报告上。更有甚者,会议追求规模、讲究排场,发言穿靴戴帽、冗长空洞,解决的实际问题却寥寥无几。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做法,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奔会、忙于应付材料,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沉到一线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巨大的行政资源浪费,更是一种导向上的严重偏差,它让我们的工作停留在纸面和口头,而非实践和地面。
其二,是“过度留痕”的信任缺失与价值扭曲。 现在,“工作留痕”本身没有错,但一旦“过度”,就变了味。为了证明某项工作已经开展,各种记录、表格、照片、视频、微信截图成了“标准配置”。一项简单的入户走访,需要摆拍照片、填写详尽的日志、在多个APP上定位打卡;一次常规的社区清扫,需要前后对比照、人员签到表、工作总结报告。这种“凡事必留痕、无痕即未做”的思维,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基层干部不信任的管理哲学,以及出了问题急于“撇清责任”的“甩锅”心态。它导致干部们把工作的重心从“把事情做好”异化为“把材料做漂亮”,助长了“精致务虚”的不良风气,让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繁琐的流程中逐渐流失。
其三,是“检查考核”的频次过滥与标准脱节。 检查考核本是推动工作、检验成效的必要手段,但现在却成了基层不堪重负的主要源头之一。各个上级部门条线向下,各类名目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层出不穷,而且常常各自为战、时间扎堆。基层单位一年到头都在忙着“迎检”,准备汇报材料、整理台账档案、布置参观路线。更让人无奈的是,很多检查考核标准“一刀切”,脱离不同乡镇、不同部门的实际,只看台账是否精美,报表是否齐全,却不深入实地看变化、听民声、问实效。这种重“痕”不重“绩”、看“纸”不看“实”的考核方式,逼迫基层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表面文章,甚至为了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其危害是致命性的,它损害了我们求真务实的政治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