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各位退役军人代表:
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对全市退役军人同志们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感,在这里召开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刚才,几位退役军人代表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听后很受启发、深受感动。大家从军营到社会,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担当;转换的是岗位,不换的是本色。你们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继续发光发热,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市人民的骄傲。召开这次座谈会,目的就是深入倾听大家的心声,直面当前工作的难点与堵点,共同谋划推动我市退役军人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创业的新路径、新举措。
一、肯定成绩明确方向,深刻领会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完善退役军人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实践路径,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体系不断健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服务保障日益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策支撑体系日趋完善,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我市已初步构建起覆盖税收优惠、创业补贴、金融扶持、教育培训等多个维度的“四梁八柱”政策框架。市财政近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退役军人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和困难帮扶,部分区县的专项投入也超过千万元级别。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推出“拥军贷”“退役军人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过3亿元,有效缓解了军创企业的融资难题。这一系列举措,为退役军人平稳过渡、顺利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就业创业渠道持续拓宽,发展态势稳中向好。 我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社会支持”相结合,年均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数十场,数以千计的退役军人通过这些平台找到了心仪的岗位,实现了就业意向。全市退役军人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的高位水平,这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同时,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军创企业和创业典型,他们在高新技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生活服务等多个领域开疆拓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由退役军人创办的市场主体已超过9000家,吸纳带动了大量社会就业。
再次,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凸显,社会尊崇氛围日益浓厚。 在座的各位就是杰出代表,在全市范围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退役军人投身前沿科技,带领团队研发的“MR全息应用训练系统”在全国创业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实现了从“操纵钢枪”到“驾驭算法”的华丽转身。有退役军人扎根广袤乡村,流转土地百余亩发展现代种植园,年产值超过120万元,并积极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其直播带货月营业额高达300多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兵支书”和“领头雁”。更有退役军人企业家群体,在*区创办的企业集群年产值高达27亿元,年纳税额超过4200万元,展现了惊人的经济能量和社会贡献。这些鲜活的案例,生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也为广大退役军人树立了可学可赶的标杆。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也离不开像*军创会这样的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更离不开像*网络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有拥军情怀的企业的鼎力支持。在此,向所有关心支持退役军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正视挑战剖析短板,精准把握当前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标广大退役军人的热切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挑战。刚才大家在发言中也提到了不少“难点”“堵点”和“痛点”,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破解的现实问题。
一是能力转换的“适配性”难题。 许多退役军人在部队是技术能手、管理骨干,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顽强的作风。但客观上,部队的岗位技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时差”和“温差”。部分退役军人面临“水土不服”,存在职业技能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现有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有时还停留在“有什么、教什么”的阶段,与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的岗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就业观念的“适应性”障碍。 从纪律严明的军营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从身份清晰的军人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种角色和环境的巨大转变,对每一位退役军人都是一次考验。少数同志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就业心存畏惧;有的同志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岗位要求存在落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如何加强思想引导和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心理调适和角色转换,是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是创业路上的“梗阻性”瓶颈。 创业维艰,对退役军人而言更是如此。融资难、融资贵是大家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尽管有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但申请门槛、审批流程、担保要求等因素,仍让一些处于初创期的“轻资产”军创企业望而却步。此外,在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欠缺,也是制约军创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短板。我们的创业孵化基地虽然有了一定数量,但在提供深度、专业的全周期创业辅导方面,功能仍需强化。
四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政策因为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不知道、退役军人找不到”;一些政策因为部门协同不够、流程设计烦琐,导致“看得见、摸不着”。如何打通政策落地的中梗阻,让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每一个受益主体,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紧迫任务。
三、聚焦重点协同发力,奋力开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新局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拿出更精准、更有力、更温暖的举措,推动我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着力构建全链条、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要将服务关口前移,变“退役后找”为“在役时备”,加强与驻地部队的沟通协作,将职业规划、政策宣讲、技能储备等服务延伸至军营。要打造智慧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精准绘制退役军人能力画像和企业岗位需求图谱,实现“人岗相适”的智能匹配,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跟踪回访机制,对已就业的退役军人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实现晋升,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第二,着力创新市场化、订单式的职业培训模式。 必须彻底扭转培训与市场脱节的局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机制。大力推行“企业出单、政府买单、机构接单、退役军人领单”的订单式、定岗式培训。要深化“军、企、校”三方合作,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与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培训项目。要全面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要求,支持退役军人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和多层次的技能深造,为他们的长远发展赋能。
第三,着力打造全要素、全周期的创业扶持生态。 扶持退役军人创业,不能仅停留在给钱给政策,更要营造一片适宜成长的“热带雨林”。在金融支持上,要进一步降低创业担保贷款门槛,扩大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并积极探索设立市级退役军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扶持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军创企业。在孵化培育上,要提升现有创业孵化基地的专业服务能力,引入专业的法律、财务、管理咨询和市场推广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深度辅导。要充分发挥军创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一个由成功企业家、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创业导师团,为初创者提供“一对一”的陪伴式指导。
第四,着力健全全方位、高效能的协同工作格局。 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当好“娘家人”,更要当好“总协调”,主动加强与人社、财政、税务、市场监管、金融等部门的横向联动,破除信息壁垒,简化办事流程,形成“一盘棋”的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选树和表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典型,讲好他们的奋斗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职业、支持退役军人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也希望广大退役军人同志们,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主动学习、积极适应,在新的“战场”上,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军旅生涯的精彩人生!
同志们,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共同推动我市退役军人事业迈向新的辉煌,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