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基石。对我们*农场而言,这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关系到农场长远发展的根基,更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自“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全场上下闻令而动,迅速响应*集团、*分公司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只是初步的,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阶段性工作总结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梳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几个管理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相关部门也通报了情况,讲得都很实在,问题找得准,措施也很有针对性。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专项整治行动开局良好、成效初显
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场各单位、各部门紧紧围绕“查问题、堵漏洞、抓整改、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思想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质量至上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层层动员部署和广泛宣传教育,全场上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从机关部门到基层管理者,从项目负责人到一线施工人员,“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显著增强。大家普遍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绝不是简单的修路、挖渠、平整土地,而是要打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职工群众检验的“百年工程”“民心工程”。过去那种“重建设、轻质量,重进度、轻实效”的错误观念得到了有效纠正,以“零容忍”态度对待质量问题的共识已经形成,为我们深入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问题整改取得了新成效,一批顽瘴痼疾得到有力整治。 本次行动坚持“刀刃向内”的原则,聚焦项目建设全过程,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排查。据统计,行动开展两个月以来,我们累计排查了自2021年以来立项建设的*个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面积*万亩,共建立问题台账*项。针对排查出的问题,我们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对于能够立即整改的,我们要求立行立改,目前已完成整改*项,整改完成率达到85%。对于一些涉及设计缺陷、程序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比如,*管理区在对2022年修建的一条*公里长的田间道路进行排查时,发现路基沉降、路面龟裂等问题。管理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不仅对问题路段进行了彻底的翻修,还举一反三,聘请专业机构对辖区内所有同类道路进行了全面“体检”,从根本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这种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的做法,值得全场学习。
(三)制度机制建设实现了新突破,长效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行动中,我们始终把“建章立制”作为治本之策。农场层面修订完善了《*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扎紧了制度的“笼子”。我们强化了从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到后续管护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特别是在监管模式上,我们探索建立了“四方联动”的监督体系,即农业部门的行业监管、监理单位的专业监督、职工代表的民主监督以及纪委的执纪监督,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监督网络。同时,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护平台,计划为每一块高标准农田建立数字档案,实现动态监测和精准管护,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能够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的短板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