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常委、副县长在撂荒地整治暨“田长制”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撂荒地整治暨“田长制”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分析当前我县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面临的形势,查找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把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二)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撂荒地的存在,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影响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开展撂荒地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有利条件。 “田长制”的实施,能够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耕地的全程监管,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方面,通过整治撂荒地,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农民的口粮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耕地保护,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正视问题差距,切实增强做好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的紧迫感

(一)撂荒地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部分乡镇和部门对撂荒地整治工作的重 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项目轻耕地的思想,对撂荒地整治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推进不力。一些干部认为撂荒地整治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在撂荒地整治过程中,一些地方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精准有效的措施,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不同类型的撂荒地,没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导致整治效果不理想。对于因劳动力短缺导致的撂荒地,没有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对于因土壤贫瘠、灌溉不便等原因导致的撂荒地,没有加大投入进行土地改良和基础设施建设。撂荒地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来保障。目前,我县在撂荒地整治方面还存在监管不到位、反弹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一些地方在整治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导致部分已整治的土地再次撂荒。

(二)“田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县已经建立了“田长制”组织体系,明确了各级田长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田长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乡镇田长对辖区内的耕地情况了解不深入,巡查不经常,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报告,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田长制”工作涉及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还存在信息沟通不畅、工作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存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田长制”工作的整体效能。广大群众是耕地保护的主体,提高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在“田长制”宣传方面还存在力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群众对“田长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自身责任认识不足,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政策措施,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撂荒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我县的粮食安全,也会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一)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撂荒地整治 各乡镇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撂荒地进行全面排查,准确掌握撂荒地的位置、面积、类型、撂荒原因等信息,建立详细的撂荒地台账,为精准整治提供依据。要加强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撂荒 地的变化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根据撂荒地的不同原因和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对于因劳动力短缺导致的 �� 荒地,要积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于因土壤贫瘠、灌溉不便等原因导致的撂荒地,要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土地改良、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适宜性;对于因产业不适配导致的撂荒地,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出台鼓励撂荒地整治的政策措施,对整治撂荒地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资金补贴、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他们整治撂荒地的积极性。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惠及整治主体。建立健全撂荒地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已整治土地的后续跟踪管理,防止再次撂荒。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耕地保护意识,引导他们自觉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二)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田长制” 各级田长要切实履行好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期开展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要建立健全田长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田长履职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对工作不力、履职不到位的田长进行问责。建立健全“田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要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田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共同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田长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耕地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广大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举办耕地保护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宣传日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耕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田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耕地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提高耕地保护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成工作任务 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定期对各乡镇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进展快、成效显著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将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大考核权重。对因工作不力导致 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未完成、出现重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志们,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和“田长制”工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为推动我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