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金融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央地协同、强化市县联动、集成各方资源,全力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市落地见效,累计为21348户企业授信304.40亿元,获贷率达99.49%,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靠前谋划、精心组织,绘制政策落地“路线图”。 市金融局严格落实关于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层层部署,绘制工作机制在市落地落实“路线图”。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市金融局牵头,主动联合市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印发通知,构建起横向涵盖市工信、市数据和信息服务、市税务等11个部门及12家银行机构,纵向覆盖8县4区、直达乡镇的网格化工作布。二是强化市县联动。强化培训指导。印发政策手册,并向各县区工作专班详细解读工作机制组成架构和各方职责,指导设立企业清单审核、成效数据统计、宣传推广工作组,确保分工到人、压实责任。强化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企对接经验丰富的优势,组织座谈交流,共同就扩大企业清单覆盖面、提高企业分配精准度、提升活动知晓率、确保数据安全性等商讨工作良策。三是细化清单推送。建立“双轨制”企业清单推荐机制。发展改革部门提供企业清单和各银行机构自行推荐同步开展,进一步拓宽企业清单获取渠道。建立“一对一”企业清单分配机制。分类管理,存量客户由原贷款行对接,无贷款户以企业意愿优先,综合考虑银行资产规模、网点设置、人员配备三项因素,合理划分责任银行。
(二)数据赋能、分类施策,筑牢银企对接“基础桩”。 为提升银企对接精准度,市金融局围绕重点行业、重点群体融资需求,组织开展信息共享和专项对接活动,筑牢银企对接“基础桩”。一是数据赋能,破除“信息孤岛”。打通跨部门数据共享渠道,细分我市十七个特色产业集群、外贸企业、退役军人创业企业、科技型企业、新兴工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六类企业名单,协助提供企业注册、经营、荣誉称号、专业证书等信息,为银行放贷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分类施策,组织专场对接。建立“区域+行业”政银企专项对接机制,结合市县两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势,分区域、分行业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分别指导农业银行市分行、工商银行市分行组织高新区车企、双桥区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政银企对接,指导农合机构以商会组织为桥梁,聚焦新市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专场对接会,介绍信贷产品,并现场就利率设定、续贷政策、审批时长等问题为企业代表答疑解惑。活动累计覆盖近900家小微企业,152户企业现场达成融资意向。三是合作聚能,搭建对接桥梁。与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建立退役军人创业贷审核推送机制,精选22款充分考虑退役军人群体特点并在贷款准入、利率方面给予优惠的贷款产品,实现产品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此外,针对较为分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联合市农业农村在4个县域开展“送金融服务下乡赶大集”活动,将惠农金融服务送到农户手中,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三)实干铸魂、全线优化,搭建金融信贷“滴灌网”。 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工作要求,通过“加减乘除”法,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在入企走访上做加法。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发扬“背包客”精神,大到园区商圈、小到一村一户,实现网格化全面走访。全市累计走访对接小微企业8万余户,推荐企业21458户。其中,平泉联社建立小微信贷中心,借助专用电子地图将平泉市划分为27个网格,指定客户经理包片负责,制定每人每天走访任务,并形成跟进表,逐户记录走访情况。二是在业务流程上做减法。按照“简化流程、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原则,通过合理设置审批权限、优化授信审批流程等方式,缩短办贷时长。农业银行市分行建立多部门协同审批机制,避免重复审查,提高审批效率。市银行下放审批权限,支行权限内产品最快1-2个工作日即可放款,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三是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结合我市特色产业结构,创新信贷产品,并积极落实续贷、压降利率等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农合机构推进“一业一品”模式,针对商圈、养殖、民宿等领域客群,创新推出“商会贷”“民宿贷”“养殖速贷”等72种个性化金融产品。市银行发布四款普惠小微贷款产品,可执行3%的最低利率。2025年上半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38%,较2024年下降0.59个百分点,有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四是在恐贷惜贷上做除法。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市银行重新修订普惠小微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明确尽职免责的标准和程序。银行市分行制定普惠信贷业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产品的尽职认定标准,细化免责情形,提升制度可操作性。2024年以来,全市各银行机构累计尽职免责贷款金额16.90亿元,涉及员工1092人,切实激发各级银行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真正对小微企业应贷尽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