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文库集
在2025年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专题会上的讲话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专题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前一阶段试点工作的经验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下一步全市范围内的深化拓展工作。刚才,几个区的同志、街道和社区的代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分享了试点工作中的鲜活经验和深刻体会,市里的几位领导同志也结合分管领域提出了具体要求,讲得都很好,我完全同意。总的来看,自市委决定创新开展“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迅速行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也为我们全面铺开这项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深刻把握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与宝贵启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委部署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市广大干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真正走进群众家里、走进群众心里。从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不仅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而且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一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过去,一些工作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与群众之间仿佛隔着一层“玻璃门”。通过“走千家、入万户”活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社区工作者,用脚步丈量民情,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大家带着真心、带着感情,敲开一户户群众的家门,与居民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据不完全统计,在试点工作中,全市累计走访群众已超过25.6万户,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一大批过去不了解、不掌握的社情民意被发掘出来。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看到了干部的务实作风,有效拉近了心理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和感情。许多群众反映,“现在干部上门勤了,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这充分说明,密切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走到群众中去。

第二,精准施策,破解了一批民生难题。 走访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民忧”。各试点单位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销号制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主动摸排,累计收集并解决群众各类合理诉求400余件,同时发挥“未诉先办”机制,主动发现并解决各类潜在问题1000余件。这些问题,大到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小区“充电困难”“角落脏乱”等“关键小事”,都得到了有效回应和解决。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源头治理和主动化解,16个试点社区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了11.5%,矛盾纠纷化解率和群众满意率稳步提升,部分地区群众满意率达到了98%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证明了这项工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抓手。

第三,守正创新,探索了基层治理新路径。 此次试点工作,不仅是一次服务群众的实践,更是一次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探索。这项工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市的具体实践和创新发展。各试点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街道统筹、社区落实、网格穿透”的工作体系,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通过发挥社区干部“宣传员”“收集员”“服务员”的作用,构建了问题“发现—受理—派单—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同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社区事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社情民意数据的精准分析和动态管理,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不仅提升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也为我们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累了重要经验,是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