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开短会、讲短话、办实事。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不讲空话套话,就一个目的:摆问题、压担子、抓落实。精神文明建设,讲了多年,抓了多年,有成绩,这一点要肯定。去年,我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成绩位列同类城市前茅,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成绩不能当饭吃,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清醒,越要敢于揭短亮丑。刚才,大家也作了相应的发言,讲得都很好,希望下来后按照所表态的内容抓好落实。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几句实话,当前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顽瘴痼疾,有些问题甚至相当突出,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正视“三大顽疾”,以刮骨疗毒的勇于直面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不回避问题,才是真正有担当。我看,当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大家必须下大力气啃下的“硬骨头”。
第一块“硬骨头”是城市管理的“潮汐现象”。 什么是“潮汐现象”?就是检查组来了,大家突击一下,马路扫得锃亮,车辆停得整齐,占道经营的也躲起来了,像潮水一样,看起来很美。检查组一走,没过两天,各种乱象卷土重来,又退潮了。这种“运动式”整治,治标不治本,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区的老旧小区改造,花了不少钱,墙面刷白了,路面铺平了,但后续管理没跟上,现在楼道里堆满杂物,小广告又贴满了墙,群众意见很大。*县的农贸市场,每次测评前都组织大规模清扫,可平时呢?污水横流、异味扑鼻。这种“潮汐”现象的背后,是长效机制的缺失,是日常监管的缺位,是“抓一阵子”而不是“一直抓”的惯性思维。
第二块“硬骨头”是市民行为的“两面现象”。 在公共场所,大家能看到很多文明的景象。但是,在一些相对私密或者缺乏监督的角落,不文明行为就冒出来了。在家里,垃圾不分类,一股脑全扔了;在车里,车窗抛物,随心所欲;在网上,言语粗俗,肆意攻击。这种“人前人后”不一、“线上线下”两张皮的现象,说明文明素养还没有真正内化为行为自觉。前段时间,市里的一个网红公园,草坪被踩踏得不成样子,有人甚至为了拍照,把刚种下的花都拔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的文明教育,还没有真正触及灵魂深处,还没有把“要我文明”变成“我要文明”。
第三块“硬-骨头”是工作推进的“梗阻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但实际工作中,“各扫门前雪”的现象还很普遍。市容环境问题,城管说归环卫,环卫说归街道,街道说执法权在城管,皮球踢来踢去,问题就在那里。一个老旧小区的飞线充电问题,涉及电力、通信、消防、住建多个部门,开了几次协调会,就是落不了地。这种“中梗阻”,既有部门利益的藩篱,也有干部作风的惰性。责任链条不清晰,考核指挥棒不管用,导致许多工作“雷声大、雨点小”,部署了、开会了,就是不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