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

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文库集
党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擦亮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底色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20
年度会员
付费阅读

同志们: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民生保障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落脚点。2025年6月公开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围绕解决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扩大基础民生服务普惠性、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的举措,旨在推动民生建设朝着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方向发展。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破解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揽子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深厚的民生底色。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国在民生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新时代新征程,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当前,在一些民生领域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群体在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差异。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民生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另一方面,民生的改善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将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消费升级,从而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例如,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既满足了民生需求,又能带动养老、育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说,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夯实基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