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宝贵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交流学习。根据区政协的读书活动安排,近期我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了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拜读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制度与实践》这本书。坦白说,这次学习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理论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精神触动。过去,我们常在工作中提及 “生态”二字,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有多远的距离?通过这次学习,这些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一些固有的观念被打破,内心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更为坚定的方向感。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从一名基层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的角度,谈三点不成熟的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请教。
一、思想之变:从 “两山”理念到内心笃定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仁和我一样,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科学论断早已耳熟能详。但从“耳熟”到“心入”,再到将其化为一种行动自觉,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起初,我或许也曾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个高屋建瓴的口号,一个宏大的发展方向。但在学习中,当我看到*等地从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山经济”毅然转型,通过生态修复将废旧矿区变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时,我才真正具体地、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理念的磅礴力量。这绝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道“相辅相成”的必答题。它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宝贵的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发展模式的迭代,更是发展观念的深刻革命。它让我们这些身处基层的干部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都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最终会得不偿失。这种思想的转变,如今正悄然渗透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每年开春,各级领导干部都会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这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宣言,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在广袤的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摒弃传统的化肥农药,转向生态种植和生物防治,他们朴素地认识到,尊重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获得长久的回报。这些点滴的变化汇聚在一起,让我内心无比笃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路,我们走对了,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的职责就是将这一宏大理念,转化为社区里的一草一木、一条清澈的溪流、一片宁静的蓝天,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触摸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