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我镇组织镇村两级干部、护林员、巡河员等力量,对全镇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水域,特别是XX江沿岸、各大小水库、灌溉沟渠、沿岸露营基地以及因降雨临时形成的积水坑塘,展开了“拉网式”、“地毯式”的滚动排查。
排查工作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设施的完备性。我们逐一检查水域周边的安全警示标识是否清晰醒目、是否因日晒雨淋而褪色破损,防护栏、隔离网是否存在断裂、倒伏等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们建立了详细的隐患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并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整改一处、安全一处。入夏以来,我们累计新设和更换各类警示牌120个,在重点危险河段加装和修复防护铁丝网超过2000余米,显著提升了物理防护能力。
二是动态巡查的常态化。我们大幅增加了日常巡查的频次和密度,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干预。巡查队伍密切关注午后、傍晚、周末及节假日等溺水事故高发时段的水域周边动态,对在水边玩耍、垂钓、游泳的青少年儿童及监护人,第一时间进行耐心劝离和安全教育,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劝阻、及时教育”。针对XX村XX河道因上游来水一度出现水位上涨、水流激增的情况,我们迅速启动预案,组织巡河员实行24小时轮班巡查制度,及时清理河道漂浮物,并在沿岸增设了临时警戒线和警示标识。
三是重点区域的精准管控。我们对排查出的所有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研判,确保监测预警、巡查防守、信息报告、转移安置等各项工作精准到位。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排查和管控,我们力求将各类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防护屏障。
(四)完善应急准备,提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在做足“防”的文章的同时,我们也着力做强“救”的准备,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够拉得出、用得上、救得下。
一是建强应急队伍。我镇整合镇机关干部、民兵、村社骨干及部分身体素质好的青年志愿者,组建了一支规模达200余人的防汛应急处突队。我们对这支队伍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操演练,使其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基本的抢险和救援技能。
二是备足应急物资。我们对镇、村两级的防汛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重点清点了水泵、发电机、铁锹、编织袋、救生衣、救生圈、救援绳索等关键物资的数量和状态,对老旧、破损的设备进行了及时的维修和更换,对不足的物资进行了增补采购,确保所有物资质量完好、数量充足、存放有序,能够随取随用。
三是开展实战演练。为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我县水利局联合我镇及相关村社,在XX江畔组织开展了一场高标准的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演练模拟了突发暴雨导致河水暴涨、有人员被困的紧急情景,涵盖了险情报告、预警发布、队伍集结、物资调运、人员搜救、医疗急救等多个环节。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各环节衔接顺畅,有效锻炼了队伍,磨合了机制,为我镇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二、工作中的亮点与经验总结
回顾本年度夏季的防汛及防溺水工作,我们不仅取得了“零事故”的阶段性成果,更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防”与“救”结合,构建了预警到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本次工作最大的亮点在于系统性思维的运用。我们没有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宣传和巡查上,而是将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和事后救援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谋划。从风险研判、预案制定,到宣传教育、隐患排查,再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链条。这种模式确保了无论风险处于哪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准备,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二)“点”与“面”兼顾,实现了宣传排查工作的全域覆盖。在工作中,我们既注重“面”上的广度,通过媒体矩阵和集中宣传活动,力求安全知识家喻户晓;也注重“点”上的精度,聚焦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人群,进行精准的隐患排查和巡逻劝导。这种“点面结合”的策略,使得我们的工作既有声势浩大的社会影响,又有扎实细致的落地执行,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管理,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能的最大化。
(三)“上”与“下”联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本次专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镇、村、社各级组织的协同作战。县级层面的统一部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镇级层面的组织协调确保了政令畅通,村(社区)一级的具体执行则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了“最后一米”。这种上下联动、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汇聚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是打赢这场安全保卫战的根本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这既是我们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持续改进工作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宣传教育深度有待加强。尽管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广覆盖,但部分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儿童和思想固化的老年人,对安全风险的认知深度和警惕性仍有待提高。如何让安全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物防技防水平有待提升。目前,我镇的防溺水措施仍主要依赖于人力巡查和设置警示牌、防护网等传统物理防护手段。这种模式耗费人力大,且易受天气、地形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技术防范能力明显滞后。
3.长效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夏季专项行动虽然成效显著,但如何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化为常态化的制度,避免“汛期紧、平时松”的现象,建立一个可持续、制度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未来工作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我镇计划在未来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1.探索“智慧防汛”新模式,推动技防能力现代化。我们将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或整合现有资源,试点引入并逐步推广防溺水智能警戒报警系统。该系统可利用高清摄像头、红外感应和人工智能(AI)视觉识别算法,对重点危险水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系统通过人形侦测、区域入侵等算法判断有人靠近或进入危险水域,即可立即通过现场的大功率音柱发出语音警告和声光报警,同时将警情信息、现场画面实时推送至镇应急指挥中心和网格管理员手机APP,实现“自动发现、自动告警、联动处置”的智能化、无人化管理。此举将极大弥补人力巡查的不足,实现对危险水域的精准、高效、全时段管控。
2.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推动安全文化常态化。我们将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计划将防溺水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安全课程体系,并定期邀请专业救援人员、医护人员进校园开展应急演练和急救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建立家长联动微信群、签订监护责任书、开展定期家访等方式,强化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监护意识。发动社区力量,组织“红领巾监督岗”“老年义务巡逻队”等群众性组织,共同参与到水域安全的日常监督中,构建全社会共同守护生命安全的大格局。
3.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升级,推动安全理念前置化。我镇未来将规划建设沿江自行车道、康养基地、水上乐园等一批文旅和民生项目。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将安全防范要素充分融入其中。例如,在沿河步道和亲水平台设计中,科学设置安全护栏高度和密度,预留救生设备投放点;在水上乐园项目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救生员和先进的监测、救生设施。通过这种方式,将安全防护从后期的“打补丁”转变为前期的“一体化设计”,从根本上提升公共设施的内生安全水平。
总之,2025年夏季的防汛暨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下一步,XX镇将以此次工作总结为新的起点,固化经验、正视不足、开拓创新,持续完善安全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安全治理能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XX、幸福XX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