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以下三组关系,写好基层减负“更”字篇章。
正确认识“减”与“加”的关系,祛虚浮、扛责任,让基层减负“更”有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错位的政绩观容易导致工作“脱实向虚”,以减负之名,行加负之实,把“一时政绩”变成基层“繁重包袱”,与减负的初衷背道而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就是整治那些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搞“花架子”的问题,把套路化、表面化的工作负担减下去,把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核心职责担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从“大干快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中脱离出来,学会删“繁”就简、轻装上阵,以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履好职、尽好责。要强化“充电蓄能”,做好思想上的“加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基层减负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的多重危害,不为虚名所累、不为虚功所惑,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不断夯实减负的思想根基。
正确认识“多”与“少”的关系,重实干、惠民生,让基层减负“更”有实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基层减负,上连党心,下通民意。广大党员干部要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唱好减负惠民“主角戏”,多些“走街串巷”、少些“坐而论道”,多些“实地干”、少些“纸上谈”,把减负得来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倾注到走村入户、访村进组等实事上,将“数据好看”的虚功变为“群众点头”的实效、“材料漂亮”的表象变为“民生改善”的实质,切实做到减真负,真减负。要坚持办实事的导向,用好“四下基层”工作法,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从“稳坐办公室”变为“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炕头”,在群众的“吐槽声”中摸清真实负担、找准减负需求,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关键环节上,以基层所困、群众所盼为标尺,把减负的“刀刃”对准群众最反感的形式主义,把减负的“红利”落到群众最需要的实处,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真正把“负”减到点子上、减到群众心坎里。
正确认识“上”与“下”的关系,接天线、通地气,让基层减负“更”有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抓下去。”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一口气”,不能止于“一时”“一事”,而需上下贯通、双向发力。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当好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又要做好上下沟通的“传声筒”。向上对接时,不能把“对上”变成“唯上”,做一些“自认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觉得失望的表面文章”,要深入研究决策意图、精准领会上情,把上级的减负部署同本地区本领域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实转化为“能操作、好落地”的具体举措。对下落实时,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考虑到基层的堵点痛点难点,将基层评价、群众反馈作为改进工作、精准整治的重要依据,合理确定下派任务、指导基层解决问题,形成“问题从基层发现、整治从上级发力、效果由群众评判”的良性循环,让减负政策变为“落地举措”,让整治行动转为“常态长效”,持续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委组织部 蓝海瑛